因果的必然性和或然性

【問】:

引業像是「因」,滿業又像是「果」。它們跟「因果」有什麼關係?

【答】:

關於因和果是怎樣的關係?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您的意思是說:我關注這一法是「因」,當它呈現在我的報身世間,對我形成影響的時候,就變成一種「果」的呈現。對不對?

【問】:對的。

【答】:

在佛教裏,「因果」是很重要的概念。在十信、十住位之前,世尊常常講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但在十信十住位之後的華嚴行法裏面,我們需要重新、仔細的來定義它。「因果」是在諸法流轉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有諸法流轉纔有因果。在諸法流轉的過程中,我們截那麼一段;把這之前叫因,現在叫果。對未來講,現在是因,未來是果,是按這個方式來講的。

但是「因」和「果」是必然性,還是或然性,我們要把它確切看清楚。必然性是指有這樣的因,一定會有這樣的果,因果是必然的規律。或然性是指有這樣的因,不一定有那樣的果,即要看這個因在什麼因緣下怎樣流轉。行法實踐能參與其中的因果,不是在必然性的關係中,而是在或然性的關係中。當我們到達十住位無生忍後,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到達法身世間,因和果就是「非因果、非不因果」的關係。就是說法身世間一切法,不能說它是沒有因果的,如果沒有因果的話,我們就不需要修行了。反正是沒有因果,再修行也不會得無上正覺。所以,諸法從因向果怎樣流轉,要看我們如何參與到因果的流轉中。

之所以要生起行法實踐,是因為一切法是有因果的。但反過來,一切法真的有因果嗎?如果一切法真的有因果,我現在是凡夫種性,這是我的「因」,我就不需要修行了,因為我沒有辦法改變那個「果」。而實際上當我們證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則是「非因果,非不因果」的關係。也就是說,在因果之間,通過智慧與行法的參與,「因」可以變成一種力量,那個「果」也能通過選擇、判斷來決定,果是可以選擇的。既然是可以選擇的,那麼從因到果就不是一定的。

【問】:

可這也是果呀?比如說,「如是因如是果」、「唸佛是因成佛是果」。我通過「緣」可以把我的果變得更殊勝,但它終究還是一個「果」。所以這個地方不太好理解。

【答】:

因為「因和果」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先把十信十住位之前因果的問題,與十信十住位之後到達法身世間的因果問題分開。然後再辨別因和果。

在十信十住位之前,我們還沒有辦法確定,我們的參與到底能否決定「果」的呈現。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是被「因果」束縛的。

但十信十住位後,到法身菩薩世間的時候,用無生法忍的語言來講,就是「非因果,非不因果」。為什麼「非因果」?因為那個「因」不一定到那個「果」,取決於我們如何參與,以及參與的模式等等。為什麼「非不因果」?因為有那個「因」,可以通過參與,使之成為所要的那個結果。我們在講經典的語言模式時曾談到過,是一重否定、還是兩重否定的問題,須把這兩個分開。

剛才問因和果為什麼是兩樣東西?這牽扯到更多的問題,尤其修行者如何到達以自己的力量來呈現自己的生命形式。因為在十信十住之前,講到那個因和果是分開的,意味著那個果是不能自己決定的,必須要通過那個因,來決定那個果,「因」跟「果」是兩個,是分開的。

但是在如來地一切法裏,如蘋果在桌上呈現,蘋果的存在本身就是蘋果所代表的這一切法的呈現。這種說法就是,蘋果是以蘋果自己為因來做呈現的。相當於在諸法流轉的過程中,我們取一個切面一樣,這個切面本身,我們不講前面的,也不講後面的,它自己就是它的呈現;這種狀態下,纔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如來地的行法階段。

但我們很難體會到蘋果是蘋果自己的「因」而呈現在這兒,總會想,這是昨天我們買來的蘋果放在桌上的,為什麼說它是「自有永有」的呢?為什麼沒有因和果呢?因為昨天我們去買是「因」,現在呈現在這兒就是「果」。若仔細分辨,這樣講就已經有時間和空間的差別了。實際上如來地的一切法是要把時間和空間去掉的,特別是無生忍階段。

因為時間與空間加進來的時候,就到達無生法忍差別智行法的階段了,所以要把它分開。當能體會因和果是分開的時候,要想辦法把它合在一起。在某一個時刻我們看到的那個蘋果,就是蘋果所代表的所有屬性的呈現,它自己是自己的因,自己是自己的果。對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當我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生命呈現的時候,纔到達如來地的不生不滅。至於說我是通過什麼因緣來呈現這種狀態,那個因緣是隨緣產生的。

您剛在談到「如是因如是果」,特別談到「唸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來仔細看看是不是這樣。如果說唸佛是因,成佛是果,那麼唸佛真的可以成佛麼?怎樣念才能成佛?怎樣念纔算成佛,標準是什麼?唸佛和成佛是兩件事,還是一件事?如果是兩件事:現在唸佛,將來成佛,這就是在生死法中,這種唸佛就不是成佛。而如果是一件事,現在唸佛,現在成佛,那麼怎樣唸佛,纔是真的成佛?前面談到了,因果是在諸法流轉中呈現的,是在有法中呈現的,有因果就有生死。唸佛成佛要出離生死,是要出離因果的束縛,必須要能做到唸佛就是成佛,讓兩者成為一件事,因就是果。在生死法中出離生死,唸到這樣就可以。這就必須仔細辨認怎樣唸佛纔是成佛本身。不要想現在唸佛,明天成佛,或者下輩子成佛。這樣想的都是在生死法中,都沒有出離生死。

如果今天唸佛,明天成佛,下輩子成佛,或者在這裏唸佛,到其他地方成佛,這就是權教,是民間的信仰。

在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修行者唸佛的意思是指,在當下的一切法中,生起那種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模式,並且安住在這種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生命模式中。這種模式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安住其中,相續不斷就是念佛。這樣的唸佛就是成佛。唸佛成佛不是兩件事。因果不分,因果同時。因是力量,果是因的呈現。如果從滅盡定行法來看,您甚至不能在此之外再生起一個念頭,來審核自己是不是安住在這種模式中。有這種審核自己的想法,就不是圓滿的成佛。

有自我審核的行法階段就是別教行法階段,而如果能做到自知自覺生起,不再需要自我審核,就到了滅盡定行法階段,到了普賢菩薩法界。

【問】:

也就是說,在十信十住之前都是被動的接受因果,之後因為我們到了無生法忍差別智行法階段,所以就會形成一種主動的力量,自己可以做主。如果用一個切面來表示的話,就是在當下這一刻「因果」是一體的,就像我自己是我自己的因,同時也是一個果的呈現。

【答】:

是;就是當我們到達「無生忍」的時候,千萬不要在這一法呈現之外再加一個東西進來,這一法的存在本身就是這一法的呈現,不要往裏再加東西!這是在無生忍的時候,「因果」是同時的,但只要有流轉就有生滅。

【問】:

到了無生法忍的階段,就有無量的可能。因為「緣」是隨時變化的,一切都是動態的,所以我們的生命也是有無量的可能。

【答】:

是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在有法中建立的,是在因緣法中建立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有無量種呈現方式,不是固定的。

當我們講到生命實相的時候,這個實相不是固定的。儘管生命本身,色身只有一個;但有無量的實相,因為它是在因緣法裏。如講到蘋果的時候,在無生法忍階段,蘋果的實相是什麼?「蘋果不是香蕉」就是實相;談到蘋果的成分的時候,它裡面有水分、有糖分就是實相。

但當我們談蘋果用途的時候,你若說它裏面有水分,這就不是實相了。因為跟這一法的討論範疇「用途」不對應。因此一定要把它放在具體因緣裏面去講實相,所以「實相」不是固定的、不是唯一的。蘋果這一法要多少實相都是可以拿出來的,它是在流動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是有因果的問題、流轉的問題。

由於修行有智慧的參與,能夠分別、選擇、判斷,並且清楚如何加進自己的行法,使這一法的流轉,呈現出我們所要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是依於我們人的目標、人的欲求來設定的,不是根據蘋果的存在本身來設定的。蘋果的存在本身沒有什麼解脫和不解脫,這在十住位證無生忍的時候就能體會到。解脫不解脫是針對修行者的目標來的。

【問】:

我們認識一法是無止境的,所以要成就無上正覺的行法也是無窮盡的。

【答】:是的。

【問】:這樣的話,我感覺挺悲觀的。

【答】:

不要這樣想!我們講的是關於認識實相的問題,不是講證諸法空時的實相,因為那個比較簡單,諸法存在就是它的實相;對我們自己來講,得梵行清淨,就得生命解脫,這是在無生忍的階段。但在無生法忍階段,則一個蘋果本身它所具有的屬性是有無量多的、沒有邊際的。

對於蘋果在無生法忍的實相,是依於人類的認識模式來建立的。無論我們對蘋果的認識有多少,總是有邊際的。在「有邊際」的認識,與蘋果本身的「沒有邊際」之間,有一種力量,就是要推動擴展我們對蘋果的認識,而這個擴展的過程沒有邊際。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普賢菩薩法界,普賢菩薩講世界無盡,眾生無盡,諸法無盡,所以我願無盡。

為什麼無盡呢?就是因為一切法隨緣流轉的時候,我們對它的認識是無量多的。所以講到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證無生忍就得生命解脫。至於無生法忍,金剛種性的成就,到底包括什麼內容?簡單講核心就是兩個,一個是梵行清淨無所住,第二個行法精進無所住。針對的就是沒有邊際,沒完沒了似的,好像很悲觀,普賢菩薩法界就是這樣的。

之所以感到悲觀,是因為我們沒有體會到智慧拓展時,超越我們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體驗,所帶來的那種理性和喜悅。若我們在拓展智慧增長的過程中,是一種被動的,或者是一種刻意的行為,這時就會有疲勞。假如每一次的拓展,帶來的身心覺受是一種理性和喜悅,這時就會有無量拓展的力量,也不會感到疲倦。

【問】:

明白了;我們成就無上正覺的過程,就是不斷的調整和完善我們的行法模式的過程,讓它準確的呈現出這一法的實相。

【答】:

是的;剛才談到的因果問題,就是因果的必然性,還是或然性的問題。從修行角度,從我們人類生命實踐、生命活動的角度來講,其實我們是在因果的「或然性」範疇裏面去修行的。

什麼是因果的必然性?「必然性」是不需要任何參與,它一定是這樣的呈現。比方說從山上滾落一塊石頭沒人管,它一定會滾落到山腳下。太陽一定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這是必然性。

因為有必然性,我們才能認識諸法的流轉。如現在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為什麼有這麼多公式,對器世間諸法的認識呢?因為它是有規律的,「規律」即代表這一法流轉的必然性。因為有必然性我們才能認識它,因為有規律我們才能掌握它、纔有公式;這一塊是自然科學家的事。修行者要做的是,在我們認識一切法的時候,這一切法給我們帶來的覺受,如何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不是必然性!

因此要知道唸佛不一定成佛,要看怎樣唸佛纔是成佛。

這些理念可能與我們在十信十住位之前的理解有差別。對於世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要注意!世尊講的是一切眾生皆有成就無上正覺的「可能性」,不是講必然性!世尊講的法裏面決定不講必然性的東西,講的都是或然性。「或然性」是我們能參與的,能夠通過智慧、行法參與其中,進而改變諸法流轉,使它按照我們所需要的目標來呈現,我們要的是這一塊。

所以這兩個要分開,才能準確說我的行法在什麼地方,不是在必然性。如果是必然性,如我們剛才說的,既然有因果,我就不需要修行了;因為我是在凡夫地,必然性就決定了我永遠都在凡夫地。事實是我們凡夫通過修行、通過智慧的建立,能夠轉成如來種性,這就是進入或然性。所以要修行才能成,不修行就不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是從本體的角度、從能力的角度來講的。

【問】:

這個「或然性」是從十信十住以後的角度來講的,就是修行者要有智慧的因素參與進來,是不是?

【答】:是。

【問】:

在《雜阿含經》裏,世尊經常會講很多因果的規律。當一件事情已經發生過了,也就是說他參與的因素已經變成了過去式,然後世尊就會以結論的方式,來解釋這個因果規律是什麼樣子。他其實不是講十信十住之前的這個因果,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說的。是嗎?

【答】: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要注意:世尊在《上座部》經典裏對因果的這些描述;現在的問題是,世尊以後的這些行法還沒發生,他是怎麼知道的?所以這裡面若詳細講會有這麼一件事情;「因果」的問題實際上是基於我們人的知識經驗體驗,從過去的經驗當中總結出來的現象。就是我過去做過什麼事情,現在要承受什麼樣的結果。這是從力量的角度講的,或者說是從凡夫種性的角度來講的。

世尊在《上座部》經典中給那些弟子們講的時候,那些弟子都不是菩薩;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十信十住之前的修行者,所以世尊會跟他們解釋應該是這樣的。對於這一塊,我們現在從華嚴經的角度、從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角度來看,就知道了到達如來地的時候,為什麼要有如來的十種智和十種力。

講的是要明瞭諸法流轉的過程,我們應如何參與,由於不同的參與會形成不同的結果。想想看,如果有一件事情作為「因」,它一定會形成某一種「果」的話,這就取消了修行者的能動性。而世尊講的恰恰就是中間這一塊,就是有那個因,如果你不修行就會有那個果。世尊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有這個因一定有那個果,但是你修行後,那個「果」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如果把我們修行的能動性、主動性加進來的時候,那個因果就不能說是一定的。只有我們不能掌控它的時候,那個因果就是一定的,也就是我們要被動接受因果對我們的影響。而到菩薩行法的時候,會主動地利用因果的流轉,來呈現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那時的「因果」對我們來說不是束縛,而是諸法流轉所呈現出來的智慧。所以要把這些經文的言說,放在不同的行法次第上去體會,就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