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阿鞞跋致與道種智行法?

【問】:

在第十講裡,不離世間一切法生起善用心和善思惟。講到如何從初禪到大乘行法的初果。如果能自知自覺皈依到報身世間的智慧行法,就是皈依自性地「佛法僧」,從而到達報身世間智慧地。此處的報身世間智慧行法指的是阿鞞跋致不退轉行法,還是道種智行法,或者兩者都有?

【答】:

大家要注意,菩薩道種智行法要到「住位」以後才能建立,「住位」以前不會建立。阿鞞跋致行法又分兩類,一個是住位之前的,入阿鞞跋致性,即華嚴行法十信位。十信位後,就是十住位,阿鞞跋致又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最低的要證得無生忍,得阿鞞跋致住。

實際上,十行、十迴向、十地都是阿鞞跋致的不同表達形式。像無生忍、不動地、無生法忍、灌頂位、無餘涅盤、滅盡定行法都是屬於不退轉行法。我們把這些行法特徵都弄清楚了,那麼阿鞞跋致行法在哪一個階段就好理解了。

所以從《華嚴經》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能看到,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從證得無生忍,住阿鞞跋致地、得般若波羅蜜,證得不退住開始的。

我們常聽說初住位開始,即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切講,七住位以後,才能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在七住位之前是很難生起的。這也是為什麼《華嚴經》講到十住位,須彌山頂迎佛時,沒有菩薩眾。「沒有菩薩眾」就是指不會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只有到十行位時,纔有菩薩眾來迎佛。這個菩薩眾,就是修行者到見性位之後所生起來的,這時才開始建立菩薩道種智行法。

因為受聲聞模式的影響,我們在經典中看到「菩薩」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想法,像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長者是常隨佛的聲聞眾;其他的菩薩眾,比如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還有其他的菩薩,大概不是佛陀的常隨眾,只是經常來。但是現在學習華嚴行法理論了,有一個概念一定要清楚,就是菩薩是內在生起的。如果還在世間找菩薩,那就又回到聞法模式裡去了。

從佛教史來看,「菩薩」這個詞在最初上座部經典裡,只是相對於釋迦牟尼佛的「果地」來講的,是依世尊的「因地」發心來建立的。到後來的方等時期,「菩薩」這個名字就運用到十方諸佛在「因地」的修法模式上;這時「菩薩」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拓展了,不光是針對釋迦牟尼佛的因地,十方諸佛因地修法模式的那個因素,也叫菩薩。

後來佛教理論的發展,修行者就有一個理念,如何成就像十方諸佛一樣的究竟圓滿地,如何成就到釋迦牟尼佛的那個果地?我們就必須把自己也擺在他們因地修行的那種狀態上去,即有如是的菩薩行,最終才會到釋迦牟尼佛,或者十方諸佛的究竟果位。所以「菩薩」這個名詞是從最早的佛教理論來的。

如果我們現在把「菩薩」當作化身世間的狀態來認識,認為這一輩子釋迦牟尼佛是果位,那麼上一輩子應該就叫菩薩。這是聞法模式裡面的認知,我們現在一定要把它轉過來。

明瞭這個概念,若要成就無上正覺,現在就要知道如何到菩薩位,必須要找到菩薩的行法模式,菩薩的用心模式。這些在《華嚴經》中已經講清楚了。十住位的時候,在須彌山頂,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見一切法而無所取著,這是初住位乃至七住位需建立的;然後證得無生忍,證得般若波羅蜜,證得不退住。這時每生起一念作意,都是將來菩薩道種智行法的種子。

我們看到《華嚴經》十行位、十迴向位的經文都是這樣的模式,即在某一種情況下,「菩薩當作如是思惟」。意思是說,當我們碰到一種情況,應該要有怎樣的用心模式?那個用心模式就是我們自己的「菩薩」生起。只有依靠那種模式,面對各種因緣時,未來才會到達十迴向、十地、等妙覺位。所以當我們到等妙覺位時,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果地。所以在因地時如何用心,經文都講清楚了。

過去也有把「菩薩」翻譯為「覺有情」,這當然都沒錯。但是現在則要更為準確,即依照菩提而生起的在有法世間的行為,叫「菩薩」。因此不需要再在外面找觀自在菩薩來接引我,大勢至菩薩來接引我。

「接引」是經的語言,從行法來講,就是從內在生起。內在生起時,即是「菩薩接引」,這是站在十住位角度來講的。如果站在十迴向、十地行法的角度講,菩薩接引是指當遇到因緣時,這種覺知模式的菩薩行法自然會從內在生起。因緣是激發我們行法生起的因素,所以也是「接引」。

因此在不同的行法階段,我們看待菩薩接引乃至於諸佛接引的形式是不一樣的,大家對此要微細思惟,準確理解。

剛才講到修行者實際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是依於身心覺知一切法來建立的。如果只是到達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大乘初果,即《華嚴經》十信位證得的阿鞞跋致,這時是入阿鞞跋致性。為什麼叫入阿鞞跋致性?因為十信位的時候,講的就是共法世間一切法,以及不共法世間身心覺受一切法,是依照一切法的總相來建立華嚴行法的十信位。

除這一切法之外,沒有別的法了;這一切法是我們發菩提心的地方,是行法生起的地方,也是最終成就無上正覺的地方。所以管這個地方叫做入阿鞞跋致性,「性」就是依本體所具的。所以到達十信位時,能否稱為入菩薩行法?只能說這是入菩薩行法的相似模式,不是實際的自知自覺的菩薩道種智行法。菩薩道種智行法一定要自知自覺。

這個地方講到說,十信位時也是不退轉。我們進入到華嚴行法的初信位、七信位、九信位是不退轉的,為什麼?不退轉的意思代表不會再有「異身、異處、異時成就」的想法了。如果認為是「此處不成彼處成,此時不成彼時成」,這就是可退轉的、可改變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自知自覺」的意思,它是一個自我檢驗、自我反省的過程。如果是聽來並加以理解的,這些都是屬於「明心」狀態;如果回到「自知自覺」的狀態,纔是「見性」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