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                                   2023-11-18

 

    自己學過一點西方哲學,感覺很受益,但對其整個架構不清楚。在西方哲學體系,哪些可以讓我們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針對不同的行法次第,請師兄推薦一些相關的書籍,謝謝。】

首先是關於哲學思想架構的問題

不論是宗教還是西方哲學,最終都是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如何認識生命中的一切法,這兩個方面對應生命中兩種類型的一切法: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和差別智所生的一切法。在西方哲學體系中,這兩個方面對應本體論階段和認識論階段,也就是對應上帝創造的一切法和生命體驗中的一切法。

正如我們在講課時強調的,任何一個概念、行法實踐或者行法成就,都要對應這兩個方面來解釋才能準確。當放在根本智的前提下來解釋時,就是看這一法本身的存在性,這就是佛教中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階段。這個階段因為要去除人類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其實人們只能看到這一法總相的存在。由於去除了人類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所以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在西方思想中,這就是上帝創造的一切法。當放在差別智的前提下來解釋時,就是看這一法在生命體驗中的存在性,就是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階段,這時候纔有人類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有生滅、有染淨,有解脫和不解脫。當代西方認識論階段的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這個地方。

在西方哲學思想中,本體論中的一切法就是上帝創造的一切法,在人類到這個世界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一切法。總體的結論是,上帝所創造的一切法,只有上帝能夠完全認識,人類是這一切法中的一法,人類不能站在上帝的視角來認識這一切法。人類只能在自己的經驗和體驗中,認識這一切法,說到底,是認識這一切法如何帶來知識、經驗和體驗,而不是這一切法的存在本身。

認識論中的一切法強調人類活動和體驗的參與,核心就是人類怎樣認識上帝所創造的一切法,也就是人類怎樣認識自己,怎樣認識自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如實認識上帝所創造的一切法,從而構建人類的種種知識、經驗和體驗。

西方哲學從本體論階段到認識論階段的轉變,是從十六世紀初的笛卡爾開始的。笛卡爾之後,西方哲學促進了啓蒙運動、文藝復興、自然科學的發展等等。請注意,笛卡爾所在的時代,就是中國明朝末年,他和蕅益大師是同時代的人,若放在現在的話,兩個人甚至可以見面。但是笛卡爾之後的西方哲學帶來了人類思想的變革,帶來了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佛教卻沒有做到這一點。

總之,笛卡爾是西方哲學發展中的重要轉折點。

因此簡單來說,笛卡爾之後的西方哲學(包括西方心理學),也就是認識論階段的西方哲學,因為只針對人類如何認識生命中的一切法,所以總體上是針對佛教中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階段。當然,這也並不是說,西方的思想家都是明確成就生命解脫的,只是說明他們的論證方法中,強調去除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有這樣的因素。也正因為如此,纔有擺脫經驗主義的自然科學的發展。對比而言,印度哲學和中國文化中都強調生命體驗的參與,強調經驗的參與,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文化體系。印度哲學在生命體驗參與的基礎上,發展成為《華嚴經》這樣的哲學論著,而中國文化總體上來看,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所以中國文化到現在,提起來還是兩千年前人的東西,基本沒有進入到系統化、哲學化階段。可以這樣說,近一千多年來,我們中國在思想文化領域給世界做出的貢獻確實少的可憐。

西方哲學體系中,人的解脫最終要依賴於對上帝的信仰,所以西方哲學本身並不明確強調宗教中的那種修行。但是西方哲學在認識論方面的造詣卻值得修行者學習,為宗教修行者擺脫本體論階段那種一切仰仗上帝、仰仗一個未知的創造者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一切仰仗上帝,或者仰仗身外一種至高無上的神奇力量去獲得解脫,這種在佛教中就是外道思想。而這種在當前的佛教中,其實非常普遍,修行者都是在仰仗身外一種至高無上的神奇力量,想以行法實踐把自己改造的好一點,以獲得祂的慈悲救贖。

總體來說,西方哲學強調以理性掌握自我的生命。

因為西方哲學表面上缺少佛教中的『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階段,所以在佛教看來,他們的東西都是世間法,不能得生命解脫。但事實怎樣,另當別論。西方哲學領域的很多偉大的思想家,恰恰都能看透生命中的所有事,他們同樣獲得生命的自由解脫,他們在思想領域給人類帶來的財富和貢獻,並不亞於佛教給人類帶來的,甚至從最近的四百多年來看,也就是從笛卡爾之後的四百多年來看,可以説遠遠超過佛教給人類帶來的貢獻。自從佛教成為了宗教性的宗教,佛教思想就停滯不前。大乘佛教思想是對佛教的很大的發展,確實超過了原始佛教時期,可惜後來在印度消失了,而到了中國之後,也並沒有得到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不能承接印度哲學的那種言說方式,甚至根本看不懂密法言說。

除此之外,佛教思想中的『眾生皆苦、諸法皆空』的思想,確實給很多人帶來了消極的生活態度,而西方哲學中卻強調藉助理性的力量認識一切法,從這一點來看,這是和道種智行法中『菩薩樂住生死法界』的思想吻合。

再從佛教思想的角度來看,一千八百年前的龍樹菩薩《華嚴經》所構建的思想體系,即便拿到現在的世界思想界也毫不遜色,甚至無出其右。為什麼呢?因為佛教哲學完全不是按照本體論和認識論這種對立的方式來看待一切法的,在佛教思想中,根本智和差別智是性相、體用的關係,不能分隔。(當然這和印度的婆羅門教的外道思想不同)。《華嚴經》不但闡述了西方哲學中的認識論階段的東西,也闡述了西方哲學中本體論階段的東西。但是畢竟《華嚴經》是一千八百年前人的思想,儘管思想體系的結構上非常完整,但很多細節並沒有被後來的人發展和完善,真正落實在行法實踐中的時候,還需要進一步的詳細解說纔行,要和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纔行。此外再加上佛教中存在大量的密法言說,要看懂龍樹菩薩的思想,將《華嚴經》思想體系轉換成現在人可以看懂的方式,自古以來,可以説都沒有做到,更談不上對它的推進和發展。而從佛教修行者的角度講,在佛教思想理論化停止的千百年之後,近代西方哲學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他們的方法可以令我們擺脫民間信仰,擺脫迷信,從民間信仰走入到理性的信仰。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再來看如何藉助西方哲學作為參考的問題。

總體上說,佛教界一直沉溺於自我封閉的佛教思想體系中,比較排斥西方哲學,但客觀來講,也正是因為佛教的這些所謂思想家們都並沒有真正走入佛教的無上正覺思想體系,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他們能夠體會到一點證諸法不空得無上正覺的話,而不是沉溺於『一切法不可得、諸法皆空』的初級的佛教思想階段,哪怕稍微謙遜一點,看看哲學家們在講什麼,觀念上可能也會大不一樣。當然,這種排斥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佛教和世界範圍的思想界脫節,在自家圈子裡認為那些哲學家都不如佛教思想來的徹底。

而其實很多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仍然停留在聲聞乘的行法中,甚至停留在凡夫外道的民間信仰中,完全沒有能力承擔佛教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很多佛教大師的思想在哲學面前甚至不堪一擊。這是很值得研究的現象。

以這個問題來說。

首先,修行者仍然需要特別關注佛教中『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階段的行法,因為這個是西方哲學思想中沒有的。西方思想中,生命解脫部分是交給上帝,而佛教中要靠自己。西方思想中的『理性主義』思想勉強可以借鑒。

第二,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多學習一點西方哲學才能促進我們在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階段的行法。因為這個階段的行法,雖然在佛教中,在《華嚴經》中,在道種智行法階段中,有明確的說明,但是由於這些都是一千多年前印度哲學的說法,很多東西都和現在的說法脫節,並且沒有那麼詳細,不少西方思想家的說法卻能夠提供幫助。

至於西方哲學中有哪些具體的東西可以參考。總體來說,各個階段的哲學思想家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些甚至可能不是完善的思想體系。如果沒有大塊的時間來系統學習的話,可以特別關注一下這幾個西方哲學代表性人物的作品,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爾的現象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分析等,當然還有當代心理學也非常值得關注。其它人物的著作也有不錯的,但總體來看,系統性未必有那麼完善,可以聽一聽別人怎麼解讀。

這些人物的思想很多時候未必和佛教的說法完全吻合,有些甚至存在偏執或疏漏,我們需要從他們思考和論證問題的方法來學習,用以啟發自己的行法實踐,這也是菩薩道種智行法所需要的。很難說哪一位思想家能完全涵蓋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所有法,即便是《華嚴經》這樣結構完整的思想著作,也還需要不少更加詳細的解說才能體驗。

話說回來,任何其它人物的著作只能作為參考。每一位修行者最終都要能夠根據自己的生命體驗,集結自己生命中的《華嚴經》,雖然和龍樹菩薩的這一部經可能不同,但是應該確信能夠超越這一部。這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這樣纔是對前人最好的報答。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