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自我立法,為自然立法》
2024-10-5
【問】:可否請張師兄談人類為自我立法,為自然立法,及人類語料庫與人工智慧的未來。
【答】:這個問題非常有趣。「人類為自我立法,為自然立法」的說法來自於哲學。
簡單講,人類的知性能力為「自然立法」。在自然科學裡,我們觀察事物,然後有公理、公式,這些都源自於我們的知性。在知性的基礎上認識世界,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
理性為「自我立法」。理性要對自我本能的欲求做出約束、做出管理,在這過程中我們要有一個明確的自我選擇,所以是理性為「自我立法」。
若詳細講,在行法實踐中,或在人類道德領域,理性的作用在於自我的約束戰勝來自本能的欲求。本能的欲求是自然規律,就是自性法,凡是我們天生就有的,就是自性法。理性的作用在於面對這些本能的欲求時能自覺的、甚至自我強迫的選擇符合解脫與無上正覺的作為,或者符合人類道德規範的作為,這是自覺性的自我規範,稱為「自我立法」。
就好像我為自己建立一個法律,我自己自覺去遵守,這叫做理性、為「自我立法」。比方說我們面對生老病死、生住異滅、貪瞋癡慢,這些都是自然法則,也就是自性法則。沒有人能夠逃離,這是自然規律,是如來地一切法的規定性。
然而,理性為「自我立法」的意思是我們必須遵循色身世間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這個自性法的自然法則。在這裡要為「自我立法」,讓我們成為符合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那一個眾生。在人類社會任何時候都要做出符合人類道德規範的作為,管這個理性叫為「自我立法」。
當面對生老病死、生住異滅、貪瞋癡慢的時候,我會以理性的能力來要求自己:不受這種所帶來的束縛和影響。但在宗教領域裡,會有一種認知,認為到了某天國,或某個地方後,生老病死、生住異滅就會自然去除。這個沒關係,在民間信仰、宗教信仰裡就是這樣提倡的,我們不否定它,因為這屬於另一個領域。
但是當我們走入華嚴行法時就要明白,生老病死、貪嗔癡慢、生住異滅是自性所生法。我們現在所受的束縛,是自性所生法帶來的、是本能的、先天的、自然而然的。在行法實踐過程中則要以般若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要用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為我們建立一套法律,這個法律不是約束別人的,是約束我們自己的,讓自己時刻在面對這些自性所生的本能的一切法束縛的時候,能夠選擇符合解脫和無上正覺的作為,在世間人類道德規範領域裡去符合道德的規範,這是理性為「自我立法」。
知性為「自然立法」是當我們認識外在的一切法,例如自然科學就是人類運用知性,通過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外面的一切法而獲得體驗。我們在這種體驗當中去認清外面的一切法為什麼是如其所是的存在、那個如其所是的背後的形式是由我們的知性能力做主的。知性負責在經驗中認識世界,發現其中的奧祕。而奧祕是以人類可以理解的形式存在的,這個形式是依賴人類的認識模式而呈現的。而模式屬於事物本身,同時也屬於人類。
自然科學建構出來的認識自然世間一切法的那些公理、公式、方程式,這些是認識這一法存在本身後,而給它制定的形式,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而我們體驗到那一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存在的。因此,這個公理、公式就好像為這一法量身訂做的一樣。人類為自然立法,並不是說我們要立一個法則,讓這一法去服從,不是這樣的;而是這一法的存在本身、它的屬性,是通過知性能力認識它後,就可以運用它,運用它就是起作用,因此穩定、必然的起作用是因為這一法存在本身背後的那個形式,當它被提取出來後,並以人類可認知的方式存在,這就是公理公式。即人類為自然立法。
人並不是自以為是的、執著的按照我們自己的偏好來為自然立法,而是通過不斷的叩問事物本身。叩問的意思就是我們不斷的去認識它,然後在認識過程中獲得一種從始至終都能穩定、必然、可重複的一個法則。
這個過程用宗教的語言就是你要不斷的叩問,不斷的行法實踐去檢驗。就好像這個事物本身,在那裡它自己不會說話。如何瞭解這一法背後的那種作用形式呢?就是要讓它說話。所以要不斷的叩問,叩問的過程在自然科學裡就是做實驗,不斷的實驗、不斷的重複,直到能確切把握它背後的存在形式。叩問的過程,就是讓事物本身呈現出它的屬性,就如同讓該事物自己說話一樣。
在《無量壽經》裡也有【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那個空中讚言就是要把事物背後存在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好像那背後的形式是我們為它所立的一樣。實際上,即便不知道它,那個形式也是存在的,祇不過那種形式、起作用的力量是在黑暗中而已。
人類在自然界中不斷的探索,就是不斷的針對一切事物發起叩問,讓自然說話。當自然說話的時候,就是根本智的規定性發聲、說話。因為,規定性在叩問之前,它是在黑暗中的,但當叩問後它就會以人類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
回到行法實踐,為什麼自性根本智中對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規定性不是直接呈現出來的?而我們生來就具足娑婆世界的一切法,不是生來就具足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所有法呢?若以經典的語言,這就是因為魔鬼的力量、生死的力量要大於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力量,或者說解脫與無上正覺是需要理性、需要不斷地叩問和磨練才能顯露出來;而魔鬼的力量、生死的力量因為它是自性法,與生俱來,所以它們總是來得快一點。
如同《華嚴經》普光明殿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世尊上升天宮,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入於寶殿,意味着世尊還沒有到天宮前,天王和大眾已先於世尊在那裡了,因為是天生就有的。
十住位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代表首先要有「妙勝殿」,然後才能迎佛入「妙勝殿」,假如沒有建構「妙勝殿」的能力,也不知道怎樣去建造「妙勝殿」,又怎麼能迎佛入「妙勝殿」呢?在行法實踐中如何建構「妙勝殿」?就要明白「妙勝殿」本來的意思,天帝釋先要輿阿修羅有一場對戰,因天帝釋所言偈頌符合自性法所以勝出,之後纔有了「妙聖殿」。意味著自我因素首先要能對自己本能的那一切法提出質疑,或許還不能約束它,但可以對它提出質疑,並且要能管理我們的目標,這時才會有生命中的「妙聖殿」,纔有行法實踐,纔有最終的理性,才能真正為我們立法,才能確保取得解脫和無上正覺。
問題中的「人類語料庫與人工智慧的未來」,輿人工智能相關,同修主要關心的是人工智能是否能趕上人類,或超過人類。首先要定義我們要在哪個方向去對比,如果是從工程、工具、技術的角度去說,機器人可以超過、甚至已經超過了人類的能力。但是,如果從人特有的屬性來對比的話,這就要看人工智能這一類東西有沒有尋求解脫的欲求,有沒有自我創造價值的能力。
世尊講【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無上正覺】,意味著我們人類有發菩提心、有成就無上正覺的欲求和能力。用現在的語言,就是自我有創造價值的能力,且價值符合解脫和無上正覺。所以,生命解脫輿無上正覺不是從天而降的,不是與生俱來的,但人天眾生具有成就解脫輿無上正覺的欲求和能力。
這個欲求和能力體現在人要有創造自己體驗之外的這種價值,意指不是按照人類預先設定的概念、邏輯、材料,不是按照已有的知識、經驗、體驗去重復;也不是在原有的知識、經驗、體驗、理念上去擴大,因為擴大並沒有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東西。創造價值的意思是指自我能發展出一個人類的概念、邏輯之外的價值體系,對修行者來講,這個價值體係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人有這個能力,在現在還沒有的體驗裡面,可用已有的能力、已有的一切法,去創造一個新的東西,這新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設定的目標。
再來看機器人、人工智能,比方把《華嚴經》交給機器人,問問它這部經在講什麼?看它是否能不依賴已有的材料,能夠給出全新的詮釋,乃至直接構建一個新的思想體係出來。問題是現在的機器人,甚至未來的機器人能否有這樣的能力,創造一個我們現在知識、經驗、體驗、概念之外的一個新的東西出來。比如,外星文明,這種人類不可知的一種生命,人工智能是否能做為中介明瞭未知的、沒有概念邏輯的東西,並能闡述其中的意義。
人有這種能力,但如果機器人沒有這種能力,那麼在這方面它還沒有超越人類,何時有這種能力?不知道。人類的語料庫是我們對人工智能訓練的材料,基於人類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把它轉成文字、邏輯、概念賦予給機器人。所以現在的人工智能在技術上、工程上、工具上能超越人類,實際上,它不是記憶力比我們強,而是它有一個穩定的記錄方式。至於它能不能用現有的人類語料庫來創造出新的、有自我創造價值的欲求和能力,那是另一回事。
【問】:我們常講人天眾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他的反思力。人工智能有反思力嗎?
【答】:反思力的核心要有自我意識,就是自我的概念。那就要看現在的人工智能賦予它的這個能力裡面是否已經讓它有自我意識,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所以它的能力是我們賦予它的,還是它自己創造出來的,不知道。我聽別人說現在的機器人有自我反思的能力,還有自我的能力。這個我很懷疑,為什麼?因為自我能力展現出來,就是自我有創造價值的能力。因為只要有自我因素出現,就有對未知法的欲求,才會有自我創造價值的欲求。
這需要去檢驗,將機器人放到一個它完全不知道的領域裏,它能不能在這種未知的領域裡,建構起來一個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的價值體係出來,或叫做工具體係都可以,也就是要有創造力。這一點我很懷疑,可能在自然科學領域它已很逼近了,因為它是通過人類的語料庫來訓練的。但是在其他領域,比如美學、哲學、文學、宗教學,他可能還是相當低劣的。如果您去問它我們佛教的核心理念,問問它《華嚴經》的核心思想,它翻出來的可能都是過去人的註解。這個不能算他有反思的能力,和具有與人可以相匹敵的能力,它只能是一個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