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行品》未見性的修行者也能做到》
2024-10-26
【問】:《華嚴經•淨行品》中的善用心是聞法模式基於色法世間的善用心,四十一種善用心皆是總相,未見性修行者也能做到。《十無盡藏品》是內在覺知模式的菩薩善思惟,「十種無盡藏」要依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菩薩善思惟所能得。菩薩善思惟是報身世間微細相,見性位行者才能生起。請教張師兄《淨行品》的善用心用哲學語言應如何理解?雖然您認為從經文的角度來解釋,未見性修行者也能做到,然而龍樹菩薩真正想說什麼呢?請從哲學角度再來解釋這兩品的不同是怎樣的?
【答】:熟悉《華嚴經》結構的同學應該知道,普光明殿的行法分為四個階段:十信位一個階段、住行向地四行法一個階段,等妙覺位各一個階段。《淨行品》是十信位六品經文中的第五品,《十無盡藏品》是十行位四品經文裡的第四品。在《二十八講》裡,我們談到《淨行品》是未見性修行者也能做到,這裡我們要說清楚,就是在《華嚴經》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裡,普光明殿這一層講的是根本智本身的力量,即上圖右邊的自性本身給我們提供的能力,以及這些能力的表現方式。
也可以認為普光明殿是根本無明提供的力量。我們常認為「光明」應該是指根本智、差別智,即智慧本身,其實不一定。只要能給我們提供覺知、思惟一切法能力的那一塊,就是普光明殿。從凡夫種性角度來講,就是根本無明的力量,這個力量能夠讓一切有情對一切法生起覺知、思惟、觀察。
在淨土宗談到【阿彌陀如來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在生命中,只要是能讓我們覺知、觀察一切法的力量,就是「阿彌陀如來的光明」,所以說【阿彌陀如來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十方國」是指一切有情眾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覺知、觀察一切法,而阿彌陀如來就是在那一切法中提供給所有有情眾生這個能力,所以【阿彌陀如來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問題中講到普光明殿十信位的【百四十一種善用心,未見性修行者也能做到】,為什麼?不管見性沒見性,自性本身就提供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具體表現方式是什麼?十信位有六品經文,前三品講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佛四諦品》和《光明覺品》中的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生起。到《菩薩問明品》、《淨行品》和《賢首品》時,是講文殊師利菩薩要在十信位行法裡呈現,而「文殊師利菩薩呈現」代表自性本身有能讓我們辨別一切法,有分別、選擇、判斷一切法的能力。
《十無盡藏品》提供的所有菩薩道種,是見性位以後才生起的。什麼意思?見性的「性」是生命中本有的,所以本有的、本能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一切法,包括貪瞋癡慢。「見性」是說我能確切體會到生命中的一一法是自性生起的,所以首先我要接納它,而不是排斥它。佛教行法理論裡講到的「証得」、「見性位」是指要把某一種能力具體的落實在一一法中,如果只明白道理,或只有這個能力,但從來沒有落實過,就不叫「見性」,而叫「明心」。就好像說我有準確的計算能力,但是我從來不計算任何題,那麼這個能力就是假的,最多叫「明心」,因為「見性」是指我真的能夠計算某道題。
《十無盡藏品》是在十行位生起的,這時的起心動念就是菩薩道種;這不是總的言說,而是指只要在一一法中起心動念,那一念頭就是道種,是見性以後纔有的。十信位說我有這個能力,但是這個能力還沒到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所以這時不叫「見性」,但可以叫「明心」。總之,「明心」是從能力的角度來講的,「見性」是從具體能力顯現的角度去講的。
十信位是講自性本身提供的能力,在哲學裡把這一塊叫做形式、先天知性。因為自性本身提供這個能力,我們纔有可能在每一法中能夠如實知、如實體驗,能夠生起正知見、正思惟。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就是在一念無明的範疇裡生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