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三十六恆河沙佛所」的用心模式?
【問】:
善財童子問善知識,發菩提心為久近耶?就是從初發心到成就地如何建立?善知識回答了他的用心模式是「三十六恆河沙佛所」。他的用心模式是什麼呢?
【答】:
這裏講的是善財童子提的問題:“您發心多久了?您最初是以怎樣的模式建立的發心,纔到現在的成就地?”就好像我們已經看到您計算的結果,現在問你,你當初是怎麼算的?這是問題的生起。
後面講到說:【我憶曾於然燈佛所,親近承事修行梵行,恭敬供養聞法受持,次前,於離垢佛所出家學道,受持正法,次前,於星宿幢佛所,聞法修行,觀喜供養】等等講了十個。
這種言說方式在經典裏面很多,像《無量壽經》裏面講到世間自在王如來出興於世,在出興於世之前,還有五十三個佛,他是一個一個去說的。「一個一個去說」代表這十種行法是按次第、有細節的來逐一完成的,代表一個過程。
我們前面講到若一日到若七日的時候,從行法的角度來講,沒有若一日到若七日!必須要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必須要這樣講。所以華嚴經裡面《華藏世界品》講到中間無邊妙華光香水海,講到十方世界圍繞,那兩百個世界,它是一個一個去言說的,不能省略。
這一個一個的言說,代表一種行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華藏世界呈現出來。所以,過程不是靜態的。靜態意味著當下馬上能夠到結果,這種就是妄想型的。因此,強調要有過程!有過程才會是般若的成就、行法落實。
就是把前面具體的差別智的行法,在一法一法當中落實形成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最終能夠推廣到一切法當中,可以含蓋所有的法。這是前後兩部分的關係。後面的所有法到底有多少?有三十六恆河沙佛所,三十六是個法數。不管您是從十八法的角度來講,還是從三十六法的角度來講,都是指必須要建立一個模式。
但是總體上來講,就是把差別智行法所建立的行法模式,落實在身心覺知一切法當中。整個成就的過程,就是伊舍那優婆夷自所住處呈現出來的最初的發心、最初的行法就是這樣。
【問】:
「三十六」代表的是什麼行法?因為在《雜阿含經》裏有十二法,它分內、外六入處剛好是十二。就是六根對六塵代表我們生命當中的一切法。對於「三十六」這個法數,您可以再詳細解答一下嗎?
[答】:
確切的講,「法數」它不是固定的模式。我按照十二法給您說一下,就容易理解了。當我們講到一萬兩千菩薩眾俱或十二法的時候,您剛才說六根對六塵形成十二法,這是沒錯的。它不是對錯的關係,而是模式的關係。
因此當您說如何看待自己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是一個總相,在這個總相裏面,要如何來區分這一切法,就逐漸落實到某一法的覺知和觀察。所以不同的模式,實際上用經典語言來講,就是十方諸佛不同的世界。如以六根對六塵的方式,來區別身心覺知的一切法。
實際上您看待這一切法的那個覺受是不一樣的,您是在六根對六塵的那種力量上去建立的。比方說,我身心覺知一切法是以十二因緣法的形式去建立的。每一法都有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每一法都有成住壞空、有諸法流轉。
以十二因緣法這種方式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與六根對六塵的十二法,其行法模式、覺受是不一樣的。這兩種方式用經的語言來講,就是兩尊佛的世界。在《觀佛三昧海經》裏面,他詳細地談到觀過去七佛世界,講到過去七佛有通身光、有圓光等等,那些數字都是不一樣的。
那些數字實際就是如何對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來建立無上正覺。那個無上正覺是很具體的,不是整塊捆在一起說這是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它等於無上正覺,這是妄想。要把那一切法具體來劃分,而劃分的過程就是諸佛世界呈現的過程。
具體怎樣劃分?以三法的方式來化分是一尊佛的世界,以四法的方式來劃分是另外一尊佛的世界。但是這些諸法的顯相是不變的,只是您看待這諸法的方式是不一樣的,由於方式不一樣,身心覺受就不一樣,所以到達十方諸佛世界時候,具體的身心覺受是不一樣的,是因為觀察一切法、解決一切困擾時使用的模式不一樣。這是關於十二法的問題。
關於「三十六恆河沙」,恆河沙是微細數,我們不管它。三十六是核心數。要怎麼來劃分「三十六」?不同的模式劃分出來是不一樣的,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模式的問題。這個模式怎麼建立?確切來講,必須要有一個模式。哪一種模式不重要,但是你必須要有一個。你不能說我只有一個總相,我沒有辦法把它打開深入到微細相。
因為,我們的智慧應用、身心覺受以及諸佛世界,都是從總相到微細相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如果只到總相不再打開,那就停在這兒,就變成一個靜止的相,靜止的相是沒有覺受的。若經文裏面只有一個名相,而沒有動詞,比方說文殊師利菩薩沒有動作,這個沒意義。我們只能說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從概念上去理解它,就沒錯。
通過瞭解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代表我們生命當中哪一個因素,通過這個因素再來看文殊菩薩怎麼說的,觀音菩薩怎麼行的,我們纔能夠調動我們自己的那一個因素也生起那樣的行法,這時行法的過程就是我們自己的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在演說諸法。所以,有這種覺受的時候,就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演說諸法時那個世界的呈現。
所以看到三十六這些數字的時候,它不是概念化的,並不是說一定是這樣的、那樣就是錯的。沒有對錯的問題,而是模式的問題,自己要去體會
這段經文總體來說,是親近十尊佛,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行法,才能呈現出第七住位的成就地。反過來說,伊舍那優婆夷的莊園、她的自所住處、自所成就、自己的國土等等,在發心處的時候是通過這樣的行法過程呈現出來的。
後面說【如是次第三十六恆河沙佛所】。嚴格來講這段經文分兩部分,前面那些諸佛是有具體名字。我們講過有具體名字的,不管是菩薩還是諸佛,都是代表道種智行法能確切建立。後面的【如是次第三十六恆河沙佛所】,這個沒名字是從總相的角度來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