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聖同居土與實報莊嚴土的修法有什麼差別?
【問】:
如果要真正進入華嚴修法,凡聖同居土的修法與實報莊嚴土的修法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答】:
這個問題非常好!就是凡聖同居土與實報莊嚴土的修法有什麼差別。
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凡聖同居土修行是靠他人來成就,要靠他人來幫助,以他人為核心,我和他綁定在一起,其所成就的就是凡聖同居土。
實報莊嚴土是以自己為核心,其他人只是來幫助我的。這是實報莊嚴土的修法。乃至於最終到常寂光土的時候,我們自己就知道如何生起。
在《無量壽經》、《大寶積經》裏面,世尊都講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後有胎生、化生的差別:是信己善根,還是不信己善根。如果能到達化身成就,基本能夠到達實報莊嚴土;如果只是胎生成就,就是在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
具體胎生與化生的差別,佛陀已經講清楚了,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善根,表現的行為就是要靠他人、靠他力來成就自己。化生的部分則是信己善根,馬上就能夠花開見佛。
【問】: 凡聖同居土與實報莊嚴土的行法注重點有什麼區別?
【答】
這是一個細節的問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修法,總體來說都是異身、異時、異處成就。而實報莊嚴土都是此時、此身、此處成就。修行者自己能夠辨析出來:我們現在的行法實踐是作為到達目標的一個手段;還是說行法實踐就是在當下的一切法中呈現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也就是,目標與我們現在的行法到底是一個還是兩個。如果是兩個,就是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修法,異身、異時的成就。如果是一個,就是實報莊嚴土的修法,在當下成就,行法是目標呈現的因緣。
【問】:
如果是實報莊嚴土的修法,修行者應該當下體會到目標與行法是一,是嗎?如果是二,當下就不能體會到?
【答】:
是的,這是修行理念的問題。如果當下的修行實踐是為了目標,是一種投資,是一種手段,是橋樑,而目標是彼岸,是一種獲得。若是這種理念,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即別教菩薩的理念。華嚴行法不是這樣,華嚴行法是實報莊嚴土以上的行法實踐,即我們的修行實踐不是為了將來的某個目標,而是在當下的一切法中,如何能夠將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呈現出來。所以行法實踐的過程是呈現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過程,是當下來做的。
對於華嚴行者來說,修行的過程即是結果呈現的過程。如果結果沒有呈現出來,或者說體會不明確,那就要調整自己的行法。如果是共法別教菩薩,或者凡聖同居土的行法,現在的行法是積累,是一種投資,將來的結果是一種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