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的過程,是生起理論、智慧的過程嗎?

【問】:您說的生起體驗的過程,就是生起理論、智慧的過程嗎?

【答】:

這裏牽扯到一個經典語言的問題。比方文殊師利菩薩到底代表什麼,若從概念的角度說,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覺悟力、覺性,根本智的覺悟,根本智的智慧,這些都沒錯,但這是靜止的概念。若講到文殊師利菩薩跟舍利弗尊者他們之間的論義代表什麼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因為這時代表的是一種生命活動,這是兩個因素。

文殊菩薩與舍利弗尊者之間有對話、有問答,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名詞,一個文殊菩薩,一個舍利弗尊者;這時一定要落實好,在生命活動、生命體驗裏,哪個是文殊菩薩,哪個是舍利弗尊者,我們要找到祂。他們之間的對答代表的是某一種因緣下的某一種生命活動、生命體驗,不是概念性的。此時他們的對答就能變成我們的一種生命活動、生命體驗,我們是用這個體驗去實踐他們之間的對話。

【問】:

就是說我們首先要很清楚的知道,是在文殊菩薩的力量下,還是在舍利弗的力量下。

【答】:

是;要知道這些因素都是我們自己的。舉個例子:比方說您出去時候看到一樣東西,您不明白這是什麼,然後自言自語「這是什麼?」,有一個自己琢磨的過程,在心裏面有一個對話,在這過程裏有一個是文殊菩薩,有一個是舍利弗尊者。這種體驗要建立起來,能夠覺知到這件事,並且知道這個力量是文殊菩薩。具體「是什麼?」這時問題生起的因素就是舍利弗尊者。在想的過程中腦海裏有個對話,就是他倆之間的對話。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說「我知道這是什麼」。

整個過程是用經的語言來說的,怎樣定義、理解不是對錯的問題,有時只是準確不準確的問題。

這個時候讀經、深入經藏的資糧就有用了。比方說《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首有十六個比丘。十六個裏面各個第一。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說法第一、解空第一、密行第一等等。至少要體會到,您的生命活動裏面那十六個第一都是哪部分。然後才能確立說,文殊師利菩薩與舍利弗尊者代表的是哪一部分力量的呈現。它會生起什麼樣的體驗?這是經的語言轉成行法的時候要有的。否則我們只是在看熱鬧,說經是這樣描述的,過去有這麼一件事,好像總是跟我們沒關係。

【問】:

就是說經文裏的每一因素,都可以變成行法。但是我們要知道怎樣才能變成行法。

【答】:

關於經典的語言,要講的東西很多。讀到一個經首,要知道經首部分那些名詞代表什麼,要知道在當下體驗裏代表什麼。這些名詞的排列順序誰在先、誰在後,這些名詞之間是以哪些動詞來連接的。這樣總和在一起,就形成一種動態的東西。這個動態的東西就是我們要建立的活動和體驗,而不是一種靜態的概念,這就是經的語言。

【問】:我們現在是聽您講,還處於模仿階段,還不能靈活準確運用。

【答】:

我們講華嚴經時強調過不用「染淨」的方式,而用「空有」的方式。染淨的方式,我們就會問這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不要講這個,只管去實踐它,走不通了再去調整。就像小孩學走路似的,大人不用告訴他,這樣是正確的,那樣是不正確的。他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就知道怎樣才能學會走路,以至最後會奔跑。

【問】:

不需要去求那個正確或者錯誤,而是在體驗的過程中去修正自己,然後慢慢靠近真實。

【答】:

是;每一部經都在言說一種成就方式。比如《佛說阿彌陀經》就是按照舍利弗尊者的方式成就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是用另外一種方式成就極樂世界。所以經的語言一定要轉成生命體驗、生命活動。

問題是怎麼轉過來?要知道修行最終的目標無非是得生命解脫、得無上正覺。生命解脫也好、無上正覺也好,一定要有生命體驗,決定不是靠概念就能到達。生命體驗還有模式怎麼建立的?是通過反復訓練,最初一段時間可能有反復,這都沒關係,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階段,即規則階段、模仿階段。等到解經的方式明瞭之後,讀任何一部經,體會和體驗都能建立起來。

第三個階段;等覺位以後,作意生起的習慣也去掉了,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就到第四個階段成就階段。都要有這個過程。

以前可能我們不覺得有這樣一種行法,而是直接按照經典去建立體驗,所以總是在找,不知道這部經在講什麼,總是在經的外面去找。

經的語言本身,不是用對、錯去體驗,而是能否分得越來越詳細,體會越來越準確。當把經的語言轉成修行實踐的時候,目標就到了。

【問】:

如果我們確實想要成就生命解脫無上正覺,這是必須走的一條路,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答】:

最終一定要到這個地方。若要獲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就要有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並且能安住在那個地方。所以第一步是先獲得體驗;第二步是安住其中;第三步成為自覺的力量。

【問】:

比如說觀修,其實也是先獲得體驗,安住在體驗中,然後才能真正契入。

【答】:

是;我們以前做觀修,很多時候都是靜態的。比如說觀想一個場景,去緣那個場景,都是靜態的。經典本身講的是動態的。從靜態到動態當然需要有一個訓練過程,但是不能總停在靜態上面,否則等到出三昧後又不知道到哪兒去了,這屬於第二階段。

【問】:就是說要把它完全變成我自己的感受?

【答】:

是;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有入三昧和出三昧的差別。入三昧時出三界,出三昧的時候就又回來了。因為不是模式性的,是覺受性的。從內容到覺受、從覺受到模式。到模式的時候就形成了自覺的力量。好像學會了數學的加減法,就不會丟了,什麼時候用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