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我思惟時,復作是念】

【問】:

在講到普眼法門的時候,說到【我思惟時,復作是念】,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我思惟時」是文殊菩薩的力量,「復作是念」是舍利弗的力量?

【答】:

總的方向是沒問題的,因為我沒有辦法給您說這是對的和錯的,它不是以對錯來界定的。這種方式為什麼是對的呢?因您已經把思惟修的這個過程,分成若干個階段、若干個成分。也就是對某一法的生起,要瞭解它的內容,這個內容到底是從性的角度說,還是從相的角度說,還是從流轉的角度說,所以需要把它分得很細。

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講, 這是一種行法體驗和行法模式。若用《經》的語言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與舍利弗尊者的對話,對話的過程要考慮到某一法的性相、流轉、呈現。所以您剛才說,“這個因素是我的文殊菩薩,那個因素是我的舍利弗尊者,可不可以?”是可以的。

但這裏面有一個總體的理念,文殊師利菩薩的作用,在不同的經文環境裏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文殊師利菩薩與世尊論議,世尊是一種「力量」,文殊菩薩代表一種「呈現」,這是從根本智的角度來講的。如果文殊菩薩與舍利弗尊者論義,那麼文殊菩薩就代表一種本體的「力量」,舍利弗尊者代表一種「呈現」。這兩個環境裏面文殊菩薩有細微的差別。

同時還要考慮在哪個環境裏,細微的去體驗它,這個過程就是海雲比丘講的思惟這一切法時的過程。您現在基本上找到它的方式了,之後在思惟修的過程裏,要能體會到這一塊是這個,那一塊是那個,他們之間通過問答,如何建立一種生命體驗、生命活動。建立的越準確,越和經典裏面能夠匹配到一起的時候,那種生命體驗才能建立。

【問】:

您剛才又提到文殊菩薩在不同的對話中,他的角色會有不同。這樣我對文殊師利菩薩、舍利弗尊者在經典中的所要表達的意義又增加了一些瞭解。

【答】: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