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思、修三種知義的差別
【問】: 聞、思、修三種知義的差別?
【答】:
行者通過聞思修可以獲得佛陀教誨的真實義理,並且可以把這種文字上的義理轉化成自己的內在證量。所言知義就是對佛教教義的正確解讀和證入。對於行者來說,聞、思、修是行法中的三個方面,它們所能到達的知見層面也不相同,其對應著聖言量、比量和現量的三種成就。
從成就的角度說,行者只有通過對聖言量的正確解讀,然後通過修行到達現量上的證入,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解脫成就。
《解深密經》中有一段慈氏菩薩和佛陀的對話,正好說到這個問題: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毗鉢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
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
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三種知義差別。」
可以看出的是,聞法成就,是行者從凡夫地入正知見關鍵的一步,而行者真正的成就,必須要經過善思惟,然後在修行實踐中加以見證。沒有聞法成就的行者,正知見的建立往往會有問題,所謂的修行就如盲人摸象;而僅有聞法成就,缺少善思惟及修行實踐中的見證,就根本算不得是修行者。這時候的聞成就,無非是世間的記問之學,或者是畫餅充飢而已,終究不能獲得生命實際的解脫。
生命的自在和解脫,其根本成就在於內在生起的智慧,在於通過理論和實踐,能夠於自心內在建立起來的一種覺知,成就這種覺知,除開善思惟和修行實踐,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