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依行法次第的不同而不同

【問]:

您剛才講到「實相」是隨著行法次第的不同而不同。對吧?

【答】:

是;因為在十信十住位之前,我們講到「實相」的時候,和眾生種性對一切法的覺受是分開的。因為在這個階段的眾生,常常會認為一切法危脆、一切世間染著。但是到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時候,這種染著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建立起來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在不同的因緣下運用的時候不能夠相應。因為不能相應才給我們造成困擾。

比如《十行位》的時候,我們看到蘋果不是香蕉就是實相。蘋果裏面有糖分也是實相。但是到了《十回向位》的時候,必須要知道,在討論蘋果成分的時候,你說這個蘋果的成分是紅色、是圓的,或者說蘋果不是香蕉,這些都是虛妄相。因為跟我們要的那個目標不相應。在凡夫種性裏面,很多情況都是因為這種情況造成的。

就是我們定的目標是這樣的,但是在實踐的時候卻發現沒有出現預期的結果。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智慧力不夠,所以對事物的實相就看不清楚,乃至於我能看清楚,但不知道如何用。這些都是凡夫種性裏面纔有的。但是我們在行法實踐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我看的是準確的,是因為這個世間有問題。

所以在十信十住位之前的一切「有法」為什麼是染著的?因為它在不同的因緣下,發現所呈現的不是我們要的那個目標,因此才給我們造成困擾。而菩薩道種智行法,就是要把它認清楚,能夠知道在哪一種情況下,你所預期的那個目標能夠確切到達。有這個知見的時候,就是智慧的建立。這是要有一個訓練的過程。

十信十住之前沒有這個訓練,所以諸法對我們造成困擾。十信十住之後要有這個訓練。在這個訓練過程中,這種困擾時時會生起,但這時候的困擾已經不同於十信十住之前的那一個困擾,而是一種智慧建立的因緣。

【問】:最近幾堂課您一直在說要建立「覺受」。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答】:

因為現在介紹到《入法界品》,特別是介紹到十回向位、十地位。所以必須要強調「身心覺受」。特別是在《普光明殿》十住十行位的時候,靠思維法是可以到達的。思維本身也是有覺受的,但還沒到應用的地步。到《入法界品》的時候,則是要到達應用了。在應用裏一定要有「身心覺受」。

【問】: 主要是強調我們要在一切「有法」當中去體驗和實踐。對吧?

【答】:

是的;身心覺受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對一切法的觀察、思惟的一種檢驗。就像蘋果中有糖分,我能夠運用在某種情況下。那麼到十回向、十地位的時候,要真的去運用。這時對您前面十住、十行位的思惟是一種檢驗。這是一個作用。第二個是通過實踐產生身心覺受,並且通過「覺受」對您的思惟和智慧的運用形成反饋。「反饋」就是說這個方向是對的,或者這個方向還可以再進步。我們修行不斷進步是靠這種思惟、實踐、反饋,然後總結提高,再思惟、再實踐、再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