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歡喜住和極樂世界的關係
【問】: 極歡喜住怎麼就和極樂世界連在一起了呢?
【答】:
關於極樂世界,因為我們對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這個名相很熟悉。但是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我們拓展開來是淨土宗的理論,一定要依照佛陀經典裡面,他所講到的核心意義來建立,所以這個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在其他宗教或者有學者認為,佛教裡面講的極樂世界,大概是受到其他宗教的影響而建立起來的,完全不是與佛教合在一起的。這要打一個問號,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在佛教原始理論裡面,如果找不到極樂世界核心因素的話,那可能就是從外道進來的。
因此,當我們瞭解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在佛陀最初的言說裡面,他就有這些核心因素的。我們現在回到根本佛教、原始佛教裡面去看看。在咱們漢地,是把佛陀的說法分作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那麼從佛教理論,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五個階段;根本佛教階段,原始佛教階段,部派佛教階段,大乘佛教階段和祕密佛教階段。
「根本佛教」就是世尊(悉達多太子)在世的時候所宣講的這些理論。「原始佛教」是指在世尊入滅之後一百年裡面,部派還沒有完全分裂時候的佛教理論。所以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這個階段,是最能體現佛教理論核心內容的。第三個就是部派佛教,由於地域不同、傳播不同,就產生了對佛教的理論解釋,有不同的補充和建立,以至更加詳細。然後就是大乘佛教,最後是祕密佛教。
那麼,我們現在清楚了,「大乘佛教」是依照報身佛成就的模式演說的。「祕密佛教」總體來講是依照法身佛的言說形式演說的。這是給大家說一下,當提到一些名相的時候,要能知道我們講到根本佛教,講到原始佛教是講的哪一個階段。
那麼您問到極樂世界的理論思想,為什麼是和這個極喜住合在一起的?極樂世界的理論思想,在大乘佛教的理論裡面演說的是非常多、非常普遍的。大乘佛教理論,是依照報身佛的演說模式來建立的。「報身佛」就是修行者一定要進入到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時候,依照不共法的行法模式來建立。這就已經脫離了聲聞教和別教行法的這種模式。所以這個時候才能說,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在報身佛演說的這種理論模式裡面是怎麼建立的?
這個理論的核心,我們簡單來講,就是從原始佛教,根本佛教裡面,佛陀教授弟子們正知見、正思惟,依照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依照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建立的生命解脫,能夠使生命到達極歡喜處。也就是說在最初佛陀的根本理論裡面,講到的就是依照勝解行,依照弟子們不斷的智慧增進,使自己的生命,建立在極歡喜的這種成就狀態。這種狀態到後來,逐漸演化到大乘佛教的時候,是依照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來建立無上正覺,他最核心的因素是在這建立的。
所以,我們前面提到的阿彌陀佛,到底是總相的阿彌陀佛,還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裡面,一法一法成就之後,總合在一起的阿彌陀佛,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在別教模式裡面,總相的阿彌陀佛,也就是說,十方諸佛與阿彌陀佛是並列的。這個時候我們只是到達華嚴行法裡面的十信位,拓展到最多到達十住位。因為這一段是依照阿彌陀佛,也就是依照一切法總相發心建立的。
當進入到四智行法的時候,菩薩道種智行法建立,是依照生命當中一一法到達無上正覺這種行法模式建立的。依照不同種性,就會形成大乘佛教裡面的十方諸佛。因此,我們進入到菩薩道種智行法時候,那個阿彌陀佛就不是總相的,而是一法一法成就的。成就之後按照四智行法來分門別類,就是十方諸佛的模式。所以這個時候講到的阿彌陀佛就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以外沒有阿彌陀佛。所以這是兩個階段。
這時我們再來看,依照佛教最原始的理論,佛陀告訴行者說,最終我們的行法指歸,就是修行者要到達生命的解脫地,是他要能證得的。在大乘行法理論裡面,就是說要到達實報莊嚴土,是你真正獲得生命自在解脫的這個成就地。在華嚴行法裡面,就是十住位以後的阿彌陀佛成就,是修行者自所建立的,就是無量壽經裡面,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訴法藏比丘說;【汝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那麼【清淨佛國,汝應自攝】,就是我們作為修行者,如何建立自己的清淨佛國?如何建立我們自己的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 在《華嚴經》、《瑜伽師地論》裡面,都說到這個原則;以「勝解行」到達內在覺知行法的建立。這個建立就會使生命到達極歡喜的這種狀態,這個「極歡喜」狀態在我們佛教理論裡面的言說,就是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
【問】:
這個極歡喜住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如果你有這個勝解行的話,實際上就得到清淨。這個歡喜是不是跟清淨有關係呢?
【答】: 是的;極歡喜就是和清淨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