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身語意,要從確切的行為、體驗去建立

【問】:

剛才您講到,世尊入獅子頻申三昧,然後普賢菩薩來演說獅子頻申三昧。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世尊入獅子頻申三昧」,實際上就是生命本具的力量生起,可以生起自性地的一切法,就是您說的「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是這個意思嗎?

【答】: 是的。

【問】:

對「諸菩薩大德、聲聞大眾」,我的理解實際上就是生命覺知的一切法,對吧?但對「生命覺知的一切法」,我有兩個地方不是特別清楚,就是獅子頻申三昧和演說獅子頻申三昧的時候,以及他後面的一些莊嚴等等各種描述,是不是這裏是講第一義諦的那種呈現方式,就是講本體的,或者說是從「空」的角度去說的,而其後面所呈現的,實際上就是「有」的那一部分。但是這個空、有二法都是經典上說的「一切世間普皆嚴淨」。我這樣理解對嗎?

【答】:是這樣的。

【問】:

但是,這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是可以生起一一法,對吧?這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就是生命本具的自性地的一切法,而後面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實際上它已經是完全相應,所以它才「一切世間普皆嚴淨」?這個地方我好像有點懵。

【答】:

你要知道這個經文本身是兩千年前的人集結的,言說模式可能不一樣。比方,我們講到自性地一切法,還有身心覺知一切法的時候,我們現在要把它分開理解;一個是講一切法本體的部分,是講沒有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參與的那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叫做本體。就是我在這個世間跟我不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都在,這是講它的本體。

第二部分是站在生命的角度來講這個本體,實際這個本體是不能離開這個世間的,就是說,我來不來這個世間,這個世間都存在,這是講如來地的本體。「如來」的意思就是跟我們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沒關係,它本來就在這兒,即一切法的普遍存在。

但是從「經」的語言來講,它其實不是要告訴我們,那一個我在不在它都在的那一個本體;經要講的是從生命實踐、體驗的角度,如何在這「普遍存在的一切法」當中,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

這個時候,當我們講一切法的本體,實際是從經的角度、從行法實踐角度來說的,要站在報身世間一切法如何建立的角度去講。這是兩個方面,前面那一些您建立不建立,它都在那兒的。但是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講,報身世間要如何在這一切法當中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這就是經的語言。它主要是完成這一塊,而不是本體那一塊,那一塊說不說都是那樣。而從報身世間來講,我們把它分成三個層次,就是身語意也好,還是佛法僧也好,是把它分開的。

要是從佛法僧的角度來講,是從生命本身的那個力量的角度來講的,我們生命當中本來就有這三個力量,實際上是一個力量,但這個力量,在佛教裏面把它分成佛法僧三個方面來說。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講,就是要證得身語意入滅盡定;這三個裡面,我們強調過身語意的「意」不是我們作意思惟的「意」。所以,這個身語意是從「生命體驗」的角度去說的,而佛法僧是從「生命力量」的角度去說的。因此當我們說,我要成就身語意的時候,要從確切的行為、體驗去建立。

但是「身」的行為依照什麼去建立?最核心的力量是什麼?就是佛法僧裏的「僧」那一塊的力量去建立。因此我們解釋佛法僧的時候,一定不能把它概念化,說佛是掛在牆上的、坐在桌上的,法是印成書的,僧是剃頭、穿袈裟的,不是的。從行者的角度,如何建立入法界品的這種成就方式?首先要知道身語意的成就裏面,「意地」所呈現的一切法,它本身就是生命的力量生起的。

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和入法界品裏逝多林本會是對應的,它是靠生命的力量,是本來就在那兒的,並沒有加入我們的行為與思惟;因為行為與思惟是靠一念無明或者差別智纔能夠到達的。我們在前面講身語意入滅盡定的時候,特別強調過,如何從身業、語業入滅盡定到達意業入滅盡定。實際那個意業入滅盡定,你是沒有辦法作意到達的。

就好像說我們演算一百道題,身業和語業是一道題一道題去演算,然後說我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是站在這個角度到達入滅盡定的。把身業、語業的這個能力總合在一起,來說明我們具有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當這個「能力」建起來後,就到達意業入滅盡定。這是從菩薩道種智行法,身業、語業到達所有法,然後到達意業入滅盡定。也就是差別智行法總和在一起,形成一種生命本體的力量,就到達意業入滅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