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疑》 2023-10-28
第一個問題:
【張師兄在今天答疑的時候講到有一個是兩個木的相,我沒抓住重點,什麼是兩個木的相?】
就是左邊一個樹木的木,右邊是眼目的目。一切法是依照根本智的規則性、屬性呈現的,就是兩個木/目的相。
若講如來地一切法的現象,如果只是講它的呈現、表象,就是大象的象。
【也就是說兩個木/目的相是在報身世間由心生起的。而另外一個象,它只是表象,是在化身世間出現的,這麼說對嗎?】
對,若只強調眼耳鼻舌身對它的體驗,就是大象的象。假如我們知道這一法的獨特性、規定性,就是報身世間生起的那個相。
第二個問題:
【上一講您講到說永明延壽禪師之後,有很多佛菩薩再來,但是沒有令我們漢地的佛教興盛。爲什麼佛菩薩來了不可以將您現在講的這些講清楚呢?】
您真的以爲他們是佛菩薩再來嗎?修行者如果證得十住位以後,哪怕只是到達見性位,一定能將世尊講的真實義呈現出來,能夠把佛教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講清楚。假如講不清楚,這個佛菩薩再來就不是真的。
方東美先生講,中國佛教最後一位集大成者就是永明延壽禪師,是公元九百多年時期的人,以後就沒有成就者了。至於方東美先生講的成就者是不是我們能夠認同,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在他看來永明延壽禪師以後就沒有成就者了。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大家都去尋找多快好省的修行方法,沒有人再深入經藏,經卷都束之高閣。您可以看到現在的中國佛教,簡單快捷的修行方法,投資少,見效快,回報高的方法總是很吸引人。
第三個問題:
【怎樣提高觀察力呢?】
站在華嚴行法角度來看,菩提場會普賢菩薩依照《世界成就品》,生起《華藏世界品》,普賢菩薩生起演說,這裏的普賢菩薩是按照根本智的屬性、規定性生起一切法的,也就是無上正覺的一切法。
如果只是回答您的問題,怎樣觀察一件事情?從華嚴行法的角度說,普賢菩薩是按照《世界成就品》的這種方式,在哲學裏叫範疇。當您要觀察一件事情的時候,總要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去觀察它。在《華嚴經》就是世界成就十種事一百個方面。這十種事裏,第一個世界海起具因緣,其次還有世界海呈相,世界海如實知,世界海體性等等。這是站在華嚴行法角度去講的。
其實我們不需要嚴格地按這個方式,方式有很多。正如世尊在經典上所說,『諸佛如來成就地的一切法,如大地土,我所演說出來這一塊如手上土』。我們學《華嚴經》是學他觀察一切法的方式,就是要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然後再去觀察一切法。
《世界成就品》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觀察一切法的那個立足點。當我們看到某一法,第一個這法怎麼生起的,就是世界海起具因緣。第二個這一法爲什麼會呈現,我怎麼體驗它,它是哪些因緣促成的,也就是《世界成就品》裏面那十個方面,一百個因素。
所以當仔細觀察某一法的時候,首先要追問這件事情是怎麼來的?前因後果是怎樣的,它爲什麼給我帶來困惑?對這些困惑的體驗是怎樣的,如何擺脫這些困惑?總之要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然後再去發現,對我造成困惑的關鍵處在哪兒?集中力量把這個關鍵的問題解決。不光將這一法給我造成的束縛和影響解決,同時也要構建起一種能應對這一類法的模式,那麼以後再有類似的法出現時,就能以這樣的方法去應對。
所以從《華嚴經》裏我們學到的,就是普賢菩薩演說的觀察一切法的立足點,即世界成就十種事,一百個方面。具體到某一法的時候,可以按照這一法的體性,它是怎麼生起的等等,圈在一起,就是《華藏世界品》。我們從他的原則和方法下手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去直接拷貝經典裏的這些內容。因爲我們遇到的一切法跟一千多年前、兩千多年前成就者們遇到的因緣是不一樣的,但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原理原則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拷貝他的模式,但是沒必要拷貝他的內容。
談到如何仔細觀察某一法,首先這一法要對您生起影響,您對它生起關注;第二個要有自己的立足點,有自己解決問題,觀察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覆校對確立能否解決,是否得梵行清淨,在這過程中構建一個應對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和模式。《華嚴經》就是按這個方法來的。
假如哪一天有機緣把《華嚴經》翻譯成現在哲學的語言,也許更容易理解。因爲我們現在是講《華嚴經》,所以就要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實際上《華嚴經》和我們現代哲學、心理學的很多東西,在模式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可以翻譯過來的。
第四個問題:
【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目前我對如實體驗仍比較模糊。我的理解是,比如我對某一法生起了關注,然後在關注的過程中,在體驗的過程當中,一個是它要在我的生命中能夠呈現出來,還有就是要在過程中能夠給它一個名相,並且要不斷的重複這個過程,不斷的去訓練,去調整,判斷我給出的名相是否準確,是否更清晰、更系統、更微細,對吧?】
這是對的,確實是這樣。
【但是在這過程中,我會覺得好像每一步都好辛苦,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就只是很小的一點感覺,是不是因為沒有更微細的系統,所以才會這樣比較辛苦?】
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談到聲聞乘的行法與大乘菩薩行法的差別。聲聞乘的行法就是在一法一法當中單獨的對某一法提出行法實踐而不強調模式的問題。而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強調的是成就一種模式。模式就是智慧,然後以這種模式來應對這一類的所有法。這是兩者的差別。
您剛才談到在某一法裡面沒有辦法微細,沒有辦法形成系統。要知道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它不是說我到十住位了,然後接着我要開始十行位;不是這樣的,住行向地是一體的,就是十回向位十地位的體驗,要不斷的反饋回來到十住位十行位去檢驗您的梵行清凈和如實思惟,是不是能夠與這一法的體驗相應。『反饋』就是別教菩薩對自己的行法實踐提出的審核機制。
審核就需要思惟。當您面對某一件事,去處理的時候,您總要想,我這次處理的是不是這件事以後就不會對我造成影響了,這就是世尊在上座部經典裏講到的『阿羅漢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的意思,就是這件事情生起,這一次對我是有影響的。但是由於我以智慧力來應對它,使得這件事情以後不會再出現,或者這件事情,即便以後再出現,但我也能隨時應對它,讓我安住在梵行清凈當中,這個叫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是斷滅,不是說這件事永遠沒有了,不是!它可能還會來,但我知道怎麼應對了。
所以在面對及處理某一法時,總要想想這件事以後還會不會來?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是否能夠應對它?能保證在這件事上不受它的影響?這些都需要去思惟的。這種思惟的過程是別教菩薩必須要有的,也就是對自己的行法提出審核,審核各種反饋、生命體驗跟您的如實知、如實思惟之間是不是匹配?是彼此互為因果的。十住十行位如實見、如實思惟和十回向位十地位的如實體驗是不是匹配?要匹配纔可以,並且要能做到不受後有。指的是這件事我真的解決了,以後再來,我也能解決,這個叫不受後有,不是斷滅的。
很多修行者認為『不受後有』是說阿羅漢的灰身滅智,這色身再不來世間了,這是不對的,這是斷滅見。阿羅漢不來世間的意思是指他的色身在世間,任何一法對他都不會造成束縛和影響,叫做不來世間。不是指色身不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如果阿羅漢強調說我的色身不來了,那就是斷滅。
其實世間一切法是沒有盡頭的,沒有辦法做到這一次的應對,使這一法能得清淨,於下一次還得清淨。這就是為什麼要有普賢菩薩法界,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就是講『世界無盡,眾生無盡,一切法無盡』。所以獲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的這種行法模式,要能夠不斷調整,不斷的去構建。這個過程就是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第五個問題:
【李炳南居士說,在譯經院裏面,有很多人是三果以上的成就者,那這個三果是聲聞乘的嗎?】
在原始佛教裏世尊講到的三禪、三果,三果就是阿那含果。這裏提到的譯經院指的是羅什大師的譯經院,和玄奘大師的譯經院,說裏面有很多都是三果以上的,這個若要搞清楚,就要問李炳南居士纔行,我沒有辦法對他講的這句話做評論。
但從另一個角度,如何理解這些譯經院是否有很多三果以上的成就者?首先要清楚這裏的三果是依照哪個行法理論的?是依照聲聞種性、菩薩種性、還是無上正覺華嚴行法的種性?它們各不相同。
上座部經典裏講聲聞種性的三果是阿那含果,講的是不來。『不來』的意思是世間一切法對他沒影響,雖然還做不到像阿羅漢那樣,但是他能作意思惟一切法對他沒影響。而菩薩種性的三果,如華嚴行法的十回向位,這個三果那是了不得的。
總體來講,過去的成就者能夠到達華嚴行法十行位,或以上,成就者是非常少的。可以講一隻手就可以數過來,甚至是很難找到的。從有註解的這些大德來看,很難說有哪一位真的到達了十回向位。爲什麼呢?十回向位以後是到達金剛種性的,這是從華嚴不共別教的角度去講三果的成就。到達十回向位的時候,得金剛種性不僅能言說世尊講的一切法真實義,還要能夠集結經典。集結經典意味着必須對佛教的密法言說以及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要有非常準確的理解。
在《入法界品》的第六回向位,鞞瑟胝羅居士就能夠打開如來地一切法寶塔的門。我們知道龍樹菩薩入龍宮,能打開南天鐵塔,金剛薩埵賦予密法,就是那個塔。修行者到達第六回向位能夠把那個塔打開,得金剛種性。而從過去修行者們的註解來看,很難確定哪一位修行者已經到達十回向位,所以若從不共別教行法的角度來講,三果以上不存在。如果從根本智行法的角度去講,則要到等覺位,那就更沒有了。
所以,如果說譯經院裏有很多是三果以上的成就者,那個三果最多就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信位,不會再比這個更高了。當我們到達不共別教的十住位以後,就證得阿羅漢,就能夠將佛陀所講的真實法義呈現出來。實際上我們很難見到過去大德們的註解能夠把諸佛世尊的真實義講出來。
李炳南居士說在譯經院裏面有很多都是三果以上的成就者。這個說法很容易,這也是現在的修行者經常採用的方式,就是給某一位修行者貼個標籤。因爲標籤很便宜,如說誰誰是佛菩薩再來的,誰證得了金剛種性,誰是金剛阿闍黎等等,這個大家不能當真。可以從註解、言說、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呈現上去判別,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應該就不是了。
如果我們對他們的讚歎是出於一種鼓勵,一種增上是可以的,不是錯誤的,但不要做真。要做真的話,就一定要拿出具體的言說,拿出行法理論,註解,才能確定是否到達那個成就地。
第六個問題:
【什麼是滅盡定行法的力量?】
『滅盡定行法』是修行者到達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第八位到第十位時,就是那一位行法的滅盡定。上座部經典裏面的四果成就阿羅漢,也強調有一個滅盡定行法。那個滅盡定行法的生起,就是依賴於根本智的力量。
怎麼知道它是一種滅盡定的行法?當講到行法的時候,一定是有規則的,一定是能夠讓我們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生命體驗的。滅盡定行法是依賴於根本智的力量生起,確切講就是依賴於根本智對於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規定性自覺生起的。這個自覺生起,叫做滅盡定行法的力量。
泛泛來講,修行者到達滅盡定行法的時候,一定是藉助於自性力量主動生起,自覺生起,不會是作意生起的。假如是作意生起的,修行者可以裝出來他成就無上正覺。譬如談到諸佛菩薩再來也是一樣,修行者完全可以裝出來他得無上正覺,得解脫。這種裝是作意來的,而滅盡定行法是不能裝的。
要辨別一位成就者到達哪一位次得行法成就,只有一個標準:能否把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對諸佛菩薩的經論的理解呈現出來。如果呈現不出來,就不具備這樣的成就。很多修行者不一定是有意裝出來的,他可能不知道,或可能有錯覺,認爲自己已經到迴向位,或已經到登地位。
修行者要通過解讀經典來自我審核是不是到迴向位,是不是到登地位,能否把經典裏面主要兩個因素說清楚,第一個是密法言說,第二個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因此碰到任何一個概念、一個行法的時候,要把它放在行法次第裏面,依照不同的行法次第對這一概念進行詮釋。詮釋此概念在這一位次的行法中應該有怎樣的生命體驗,是明確的說法,絕對不能是泛泛的,不是講一句玄之又玄的話,它是有標準的,能提出審核,提出判斷的。因爲滅盡定行法的力量就是依於根本智的規定性生起的。
第七個問題:
【對於不懂中文的,又非常希望學到華嚴智慧的人天衆生,有什麼好的辦法?】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要看他是什麼樣的背景。比方說如果是一個學生,年紀很小,確實不容易。因爲佛教的無上正覺是以理論化、哲學化、系統化思想體系的形式呈現的。如果是年輕的學生,他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歷,很多時候就很難體會這種理論化、系統化、思想體繫到底對他有什麼用,因此不容易。
如果是有經歷的、受過很好的教育的,不妨多瞭解一些哲學思想,可能對他會有幫助。儘管哲學跟我們的佛教行法理論有些差別,但是在表現形式上是很像的,哲學有很多是知識性、方法性的,但在佛教則更強調體驗性。
也就是說,我們對於經典的詮釋,最終必須要回到體驗上來,或者說我們要以生命體驗、行法實踐的方式對佛的經典做出詮釋,而不是知識性、概念性的詮釋,所以是行法體驗性的詮釋纔可以。但是在哲學裏面,可以通過知識性的詮釋來獲得,所以也是有幫助的。假如他具有哲學的背景,能夠瞭解這些思想體系的話,再來學佛教也是可以的。我們也可用英文給他講清楚。
【您點到我實際的情況,青少年有興趣去探索,在她形成自己的行法理論之前,直接引薦一些華嚴的概念,但我擔心自己講的不到位,不如讓她增加一些批判性的思惟模式,學一下西方哲學發展過程,打下辯證思惟的基礎,再補中文,然後再學華嚴,是這樣嗎?】
可以的,但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一點,您給他的建議是沒問題的,比如對年紀輕的學生,遇事要理性。理性的意思,第一個要保持不受它的影響,不要感情衝動。第二個要把它看清楚,它是怎麼生起的,爲什麼對我有影響?最終目的是怎樣的?我如何能夠把它解決?總之要保持理性,年紀輕的孩子們先走入哲學,再走入佛教,這種方法很有用的。等到她學識再積累一些之後,逐漸進入到佛教領域中來。我認爲這樣可行。
要提醒她,把宗教型的東西和經典本身實際性的東西要分開,宗教型的有什麼特點呢?第一個它有超自然的力量,就是在你的生命體驗之外,有一些神奇的力量;你沒必要到達,也沒有辦法到達,這是宗教。第二個有宗教經典;第三個有神祕的體驗;第四個有它自己固定的形式;這些都是宗教型的。而我們佛教或者說宗教本來的意義,是要解決生命中的問題,並且要到達解脫和無上正覺。
所以當我們講宗教是一種教育的時候,這句話的本身是對的,但是必須要把解讀宗教經典的方式和過程,要符合教育的定義纔行,不能只有這一句話,而在解讀經典的時候,還是按照宗教的形式去解讀,那就不對了。
當我們把佛教當做教育,就要符合教育的形式和原則,不要強調一些神祕的力量,超自然的力量,以及奇蹟,天上掉餡餅等等。宗教範疇的都是強調超自然的、奇蹟、神祕的那個力量。而教育領域的宗教理念,經典則是要在行法實踐、在生命體驗當中能夠落實的,並不強調奇蹟,因奇蹟是出於凡夫的妄想。
第八個問題:
【我先生剛去世,今天出殯,教會有一個儀式。我先生是星期二去世,星期三女兒就組織了合唱團,做唱詩,她才十五歲,獨自的將這個安排下來,在今天的儀式上非常的成功。這期間她也跟我交流,媽媽可能我這樣講,很不合時宜,在你這麼悲傷的時候,我好像這麼冷靜,我可能像哥哥一樣,過很久之後纔會有感情的悲傷。 她現在所做的一切都特別的理性,讓我非常的喫驚。我不知道,她會不會隱藏着很強的反向作用?包括我們交流的時候,她說對着爸爸的肉身躺在棺木裏面,覺得對着這個肉身鞠躬並沒有什麼意義,對我來說,爸爸一直都沒有走開。我沒有覺得他說的不對,但您是否可以給我一點開示,看存在什麼盲點。】
我看您的孩子的做法沒有不對的地方,她的冷靜是對的。您要知道生死是生命的一部分,有出生一定會有死。作爲修行者,特別是到達道種智行法階段,和十住十信位之前不一樣,修行者要有人情味 ,佛性就是人性。孩子冷靜的處理這件事情是對的。
她講到的這句話裏面主要強調兩個部分,一個是說她能夠冷靜對待,我們也能看到她冷靜對待。但其中有一句話,我認爲是可以調整的。她說,我對父親的肉身鞠躬是沒意義的。
她第一句話是對的,父親沒有走遠,確實是。因爲我們每一個修行者,最後還是在這個世間成就無上正覺。當我們入阿鞞跋致地的時候,就老老實實修行,下輩子仍繼續修行,還是在這個世間。所以一切衆生都會回到這個世間,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我們要想辦法去認識它,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要樂住生死法界。
爲什麼呢?因爲這個世間我們的親人、愛人、朋友全在這個世間,不能像外道凡夫一樣,離開這個地球,再不來了,不會的! 那個太無情了。離開這個地球是凡夫外道行法的修行者的選擇,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要有人情味。這是第一個。他很冷靜,我非常讚歎,她才十五歲,非常了不起。
她認爲對父親的身體鞠躬是沒意義的。這句話我不贊同,爲什麼呢?她可能在強調形式的東西並不重要。但是您要知道形式的東西也很重要。形式的東西不是對於父親來講的,而是對我們自己來講的,就像咱們剛纔談到無上正覺,生命解脫一樣。生命解脫,無上正覺,一定要有它的表現形式,它的表現形式就來源於各種各樣的規則和形式,有這個規則和形式才能證明你是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解脫和無上正覺,不是靠隨機的,沒有規則的,沒有規範的,散漫的去獲得。所以形式也很重要。
我們佛教裏有很多狂慧者,特別是很多修禪宗的,破除所有的規則,認爲自己這就是成就解脫,不對的!非洲草原上的畜生類,纔會不要規則。修行者獲得解脫,無上正覺,一定具有非常嚴格的規則和規範
所以形式是很重要的。甚至於從我們東西方文化比較來看,在西方的思想體系裏面,認爲形式更大於那個實質,有形式在先纔有內容實質上的呈現。而在東方思想裏面,往往不重視形式而重視實質,但您要知道如果形式不對的時候,實質是有缺陷的。
所以孩子講這句話,希望您提醒她,形式是很重要的。儘管你鞠躬這件事情可能對父親來講沒有大的作用,因爲他已經走了,但是這個形式本身對我們來講是有作用的。
我們絕不是反對修行者有各種形式,不是反對辦法會念阿彌陀佛磕大頭,但要知道形式背後要有一個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規則在起作用。對我們而言,形式是那種規則的力量生起的,不是隻有形式本身,而沒有後面的規則。那個規則能夠讓我們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而不是形式讓我們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也就是說,修行者即便模仿釋迦牟尼佛身所作爲的行持,他也不會得解脫和無上正覺,因爲他背後的那種規則和規範沒有建立起來。
小孩能講出這樣的話非常了不起,但是您只需提醒她,形式也很重要。這個形式是對我們自己有作用,不要在乎是不是對父親有作用,對我們自己是有作用的,形式是必須要保留的。
【是的,形式上她是跟着我做,但是她也跟我聊她的疑惑。我就不知道該怎麼答,您這樣說,我就明白了,謝謝您!感恩張師兄。】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