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第七識的作用與無想定,滅盡定的關係

【問】:

區別「無想定」主要就是你知不知道它是怎麼去除掉的,這當中的智慧要符合「概念明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那三個屬性。就是要能夠描述出來的,所以也是「自知」的含義之一。是這個意思吧?

【答】:

是的;因為《上座部》經典很多時候沒有把證得阿羅漢與入滅盡定行法分開,所以往往把證得阿羅漢與證得滅盡定放在一起說。但總體來講,滅盡定行法、阿羅漢成就一定有智慧力的建立,這在般若經或者阿含經裏面,世尊都講了。

「無想定」沒有智慧力的建立,他只得世間輕安。當碰到一些煩惱的時候,跑得比誰都快,或者是周圍的煩惱別影響我,我可以不思惟。但是他只要思惟,就在三界,這就是無想定。

滅盡定不是這樣的。世尊講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就是能夠在一切法當中獲得清淨,他是「自知」的;這兩個是有差別的。如果您要仔細去查問無想定和滅盡定,在《大智度論》和《俱舍論》裏面把這兩個對比的很詳細。

【問】:

您能不能稍微仔細再說一下無想定跟滅盡定,它對於第六識跟第七識是怎樣的一個作用?

【答】:

好的;我們再把無想定、滅盡定和第六、第七意識的關係,從他的模式上簡單的說一下。

作為修行者主要是在第六、第七識這兩個地方下功夫。前五識和第八識顯示的是果地的狀態,我們講五八、六七果因轉。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的前五識、第八識加起來是娑婆世界?是因為第六、第七識是在娑婆世界。第六、第七識決定眾生的種性,決定眾生的生命模式。

六道輪回、因果報應,它是由第六、第七識決定的,不由前五識與第八識來定。也就是說我們是受第六、第七識生命「模式」的果報,而不是受前五識和第八識生命「內容」的果報;這個一定要清楚!

比方說我們有十個修行者同時唸佛、誦經、坐禪,這十個人的行為都是一樣的,這些都是行法的內容、行法的形式,而不是行法模式。這十個人儘管他的行為是一樣的,也就是內容、形式一樣;但是這十個人的果報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十個人誦經、唸佛、坐禪所使用的生命模式不一樣。所以有人到極樂世界,有人在娑婆世界、有人到了地獄。

我們要先把受內容的報,還是受模式的報分開。因此我們看到某一個人有讚歎三寶或者譭謗三寶的行為,很容易判別說讚歎三寶的,將來要到極樂世界,譭謗三寶的,將來要到地獄,這就是機械因果。這是從內容上去判別的,這是不正確的。正確的果報在哪兒?在於他當時那個行為本身背後的那個生命模式是什麼,我們是受那個模式的報。

我們現在講第六、第七識修行的問題。這兩種識在我們修行的時候無非就是有這麼幾種情況;一種是第六識第七識都存在。第二種是第六識存在,第七識不存在。第三種是第六識不存在,第七識存在。第四種是第六識、第七都不存在。也就是在行法實踐的時候,我們的力量是不是息滅第七識,還是說要息滅第六識,要判別清楚,它的「模式」到底是指什麼?

簡單來講,就是第六、第七識都參與到我們的生命實踐中,這就是娑婆世界的凡夫模式、生死模式。把第六意識關閉,把第七意識也關閉,這個叫斷滅見。「斷滅見」是說生命當中沒有這個東西,但是我們認為有這樣一個東西,所以就努力的要把第六識息滅,第七識也息滅,認為這是一種禪定,認為這是成就處;而結果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斷滅這些煩惱,因為這個地方是到不了的,我們沒有辦法關閉它。

把第六識關閉,第七識在作用,意味著第七識有主動的、自覺的、作意的力量看住我的第六識,讓它不起分別、不起思惟,管這個叫無想定。我們打開第六識,讓它能夠觀察一切法、辨別一切法、分別一切法,但同時息滅第七識的作用,第七識不要參與,我只是了別、觀察、思惟,而不執取,這就是「滅盡定」。

假如我們詳細去辨析它,還有很多微細的東西需要調整,但從建立模式上說,您要把它看清楚。假如我們說不起心不動念、不思惟、不分別、不執著,要問清楚是關閉嗎?如果是關閉第六識與第七識的作用,就到「斷滅見」。如果說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靠我的第七識看住自己,說有一法來了,我不去分別、不去執著、不去判斷,是我自己刻意去做的,這就是「無想定」。

假如依於一切法能生起,就是第六識能生起,同時第七識不去執取,「不執取」就是世尊講的證得諸法空。如果習氣都沒有的話,就到滅盡定。假如這兩個都參與工作,第六識見一切法、分別一切法、辨別一切法,第七識過來說,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這就是凡夫模式的作用。

這是簡單的把第六、第七識的四種作用模式給您介紹了一下。所以您在行法實踐的時候要去辨別,我是在無想定,是看住自己不去分別、不去思惟、不去觀察,還是完全息滅,完全息滅是做不到的。所以非常多的修行者是看住自己不去思惟、不去分別。所以,他的第七識是有作用的,這個時候得輕安,第六識進不來,因此一切法對您沒影響。

這種沒影響也不會有智慧。前五識與第六識合在一起,將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作為材料,然後通過智慧的運作,輸出一個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如果把第六識關閉了,輸出就沒有了,所以就是無想定。

【問】:「無想定」就是用第七識去看住第六識不起心不動念,對吧?

【答】: 對的。

【問】:

現在很多的唸佛人,他其實就是用第七識看住第六識,不讓他起妄念,是不是他們就到了無想定呢?

【答】:

是的;所以說同樣的修行者唸佛、誦經、坐禪,如果不瞭解這些概念,還有行法裏的確切細節,很可能絕大部分都到無想定,是不出三界的。我們不是受內容的報。假如說我每天坐禪、誦經、唸佛,將來就能得無上正覺,講這個就是從內容上來定義說他能得報,佛法裏不講這個。

【問】:

也就是說一百個唸佛人裏面,有的人是因為他把第六意識看住了,所以就不會有智慧,他不生起思惟,就沒辦法改變第七識的執取作用,所以他又回到了凡夫種性的生死模式。這就是他為什麼不能出三界的道理,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答】:

是的;所以為什麼一百個唸佛人還居然有下地獄的。因為它不是以世尊講的這種方式、以智慧方式去獲得生命的解脫。

【問】:

「滅盡定」是第六意識生起作用,然後去除第七意識當中的我身我見的執取,而保留了第七意識的其他好的功能,對不對?他不可能把第七意識給滅掉,因為第七識是生命當中本有的一個力量,你是去不掉的。所以這個去除的意思是說,只是去除它的不好的作用,是這意思吧?

【答】: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是籠統地講了一下,以這樣的方式可以到滅盡定。如果詳細探討滅盡定,這裏面還有很多內容,比方說第七意識執取的作用、它對我們的束縛和影響是不是完全息滅了,還是以怎樣的方式再建立等等,這就是華嚴行法裏面,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從初位到第七位,是要仔細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