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問】:

是不是從須彌山並不一定能到達須彌山頂,有些時候是走不通的。是從無生忍到無生法忍的過程,是吧?

【答】:是的。

【問】:

如果說我確實是從須彌山到達了須彌山頂,然後是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這是否就是無生法忍的實相相應階段的一個呈現?

【答】:

您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對於這個理念我們再說一下。「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在佛教裏面還有其他的名詞,比如性宗、相宗、或者自性法、應用法等等。佛教裏的很多說法都是按照「體和用」兩個方面去說的。在《涅槃經》裏世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從本體的角度、從自性的角度說的,是從一切眾生能夠成就解脫、成就無上正覺這個「可能性」上說的,但不是「必然性」,這一定要清楚。

因為很多的善知識、修行人認為我本來已經成佛了,不是的!你可以成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代表既然是眾生,一定具有覺知性,有覺知性就有佛性;這是從存在的角度去講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可成佛」是指依靠這種覺悟力可以到達生命解脫、到達無上正覺,是可以的,但不是必然的,這個一定要分開。

從本體的角度跟從應用的角度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從本體角度講,就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是從菩薩道種智行法來講,不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必須要有符合成就無上正覺、成就生命解脫的行法模式,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才會現前。如果這個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都沒能夠到達這種「模式」,他就不會成佛!

所以剛才講的是對的;就算我知道什麼是須彌山、什麼是須彌山頂,如果行法模式不是到達須彌山頂的,不是到達菩薩道種行法的,同樣不能到達無生法忍。所以「模式」必須要準確!從性宗的角度、從本體的角度說,您是可以到達無上正覺成就無生法忍的。但是方法對不對很重要,若「模式」不對,就不能成佛!

因此從性宗的角度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從相宗的角度說,不是所有眾生都能成佛,模式不對就不能成佛。這是我們到達華嚴行法必須要闡明的。也就是說不能等在那裏,哪一天突然就成佛了,我自己都沒預料到,不會的!一定要符合成就無上正覺的模式,且這個「模式」是需要反復調整、反復實踐、反復檢驗、反復體驗的,而這個過程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

如同我們世間小孩學走路是一樣的。從本體的角度說,所有孩子將來都會跑,但並不是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會跑,需要經歷一個訓練,訓練的過程是讓他從不會跑到會跑。如果訓練模式不對,他不會突然間從牀上起來就會跑。我們現在很多修行者就好比是躺在牀上,等著哪一天站起來就會跑,不會的!一定要有菩薩道種智行法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很可能會走錯路、會跌倒,這些都是允許的。

因此,菩薩道種智行法的「一心清淨」,是在行法精進的過程當中體驗出來的。譬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做錯一件事情我要懺悔。在十信、十住位之前,怎樣的懺悔都是一種精進。但是十信、十住位以後,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懺悔:一是不能影響到自己的一心清淨,不能影響到梵行精進,即不能因為懺悔而產生煩惱。二是要調整自己的行法模式,然後再去面對和解決它,這是菩薩道種智行法中,最好的懺悔方式。

所以您剛才說,“是不是到須彌山頂就可以生起菩薩道種行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把華嚴行法理論反復來說,要盡可能的清晰、盡可能的完整。為提供一個整體的行法理論,讓大家能夠判斷能不能夠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決定不會有一個盲點,讓您自己憑藉妄想跳過去,不會的。

【問】:

就是說我們都具備這個能力去成佛,但是這個能力在沒有訓練之前,它其實是不一定能夠讓我們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如果是以左旋模式,就沒辦法走到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地方去。但是如果用的是右旋的模式,我纔有可能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而我要訓練自己能夠去應用右旋模式,這是我需要訓練的地方,也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的階段。對嗎?

【答】:

是;左旋模式是共一切眾生的,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訓練就在。右旋模式是要訓練的,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是與生俱來的,「四智」是要經過訓練才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