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法次第對於第一義諦的定義是否有所不同?

【問】: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無所得,並不是到達無上正覺的究竟義。這句話是針對諸法空、無生忍的。所以對於第一義諦,也要根據不同行法的次第而有所不同。

【答】:

諸法空確實在般若經典中經常提到。《瑜伽師地論》是引用《解深密經》中類似的經文,這個不是原話。在《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講世尊三轉法輪,證諸法空只是第二個階段,不是究竟義。

第一義諦就是智慧。智慧的基本形式我們講過,首先要對諸法生起關注,這一點一切眾生是等同的。在關註上面能生起名相,而生起名相是進入第一義諦的最初階段。《華嚴經》十信位為什麼在《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品》裏面有那麼多名號,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者真的到達十信位以後階段一定要關注諸法,並且要確切關注。何謂確切關注?就是生起名相。

十信位時的名相是零散的。《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品》裏面只有名相,沒有中間的過程。十信位到淨行品的時候,文殊菩薩才講善用心,但是此時的善用心是零散的,非結構的。

智慧要有三個特徵:第一個是概念準確,第二個次第清晰,第三個系統完備。概念準確在十信位就要生起。諸法空是指什麼?簡單來講,我們給某一法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那一法的諸法空的呈現。

比方說桌上有十個蘋果,我知道這是蘋果,所以有一個概念叫蘋果,蘋果這個概念與具體的蘋果本身就是空有的關係。蘋果這個概念可以超越具體的蘋果而存在,與桌上放的這十個蘋果,它們之間是不相影響的,自己只能確立自己的存在,不會影響另外一個蘋果。人天眾生因為有覺知、思惟的能力,所以建立一個概念,然後通過這個概念逐漸認識蘋果。

第一義諦就是智慧,智慧在不同的行法階段表現形式不一樣,要體會準確的無生忍與無生法忍。

彌勒菩薩講的證諸法空不是究竟義,就相當於只到第七住位得無生忍,不是究竟義,這是在《華嚴經》裏面明確建立起來的。很多修行者認為只要放棄一切,只要能夠見性,就一得皆得,不會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是要通過修行,需要修行者的參與。只有在菩薩道種智行法裏面纔有可能到達普賢菩薩法界,證諸法空不會到達普賢菩薩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