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在覺知模式的生起
【問】:
挖掘是否是這樣的,就是我們學習華嚴行法就要知道一個念頭生起來,我看見這座山,我真的很喜歡,有一種很溫暖的情懷。這個是不可阻擋的,因為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相來了,它就來了。
我們要做到的就是不要住在這個喜歡裡面,就是喜歡我就多看一會兒,然後我享受一下,讓我身心愉悅。那麼如果喜歡到一定要把房子買在這兒,然後回家跟家裡人大鬧,要賣房子,在那兒買房子,這就是受到了這一法的束縛,這就不理性了。前面兩個都有了,然後理性沒有建立起來。
怎麼能夠將理性建立起來呢?當然,修行可以剋制自己,可是學華嚴的,應該要回到自己的阿賴耶,回到自己的念頭生起的地方。記得以前也講過,凡夫和菩薩有什麼區別?這時菩薩可能他的二十一層世界就開始運作了,而凡夫還一直停在喜歡這座山上,就比較麻煩。
如果能在這個念頭的二十一層世界裏,應用世界成就十種事。去想一想,為什麼會喜歡?我從來沒有來過這裡,這是什麼原因?你就會明白我這個載體,載的那個神識可能過往對這個山大概有過比較美好的故事發生。當把這個世界成就十種事,應用到每一層裏去剖析時。就會發現,喜歡就喜歡,但這座山與我現在的生活沒關係。
每一個念頭生起,你是沒有辦法阻止它的,因為它是自性生起的。所以為什麼經典經常一打開就是善來如來呢。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它善逝,那麼這一法就不對我們有束縛了。就像在初住位,一開始就教我們念二十一個唸佛法門。這個念頭是不可能不生起的,生起之後當它給你帶來束縛時,若能夠跟我們的神識,跟阿賴耶識打一下交道的話,這個念頭就會到達理性的狀態。
這樣你就能原諒自己生起的任何念頭,任何念頭的生起都是應該的。然後你也就放下了境界,歡喜的境界不執取,仇恨的境界也不執取,但是你歡喜的時候也去歡喜,仇恨生起來了,知道怎樣轉回去,回頭是岸嘛,其實就是在一念無明生三細那裡,你能夠再往回倒,是不是這時我們就比較舒服了?不知道說的對不對,阿彌陀佛!
【答】:
這塊兒您說得沒錯,總體來說都是這樣的。因為剛才講得很詳細,若覺得有些地方太深密,不用糾結,因為以前談到一切法的時候,常常用一個總相的一切法來說。雖然行法模式也是講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但沒有把它更詳細的展開。
【問】:
這樣展開非常好,很大眾化,在跟普通人講的時候,就會從感性到知性到理性,作為修行人,能否讓我們真正的做到見一切法,對一切法真正如理思惟後不執取。因為我覺得一看到這個山,馬上就會有歡喜的心出來,這個確實是控制不了的。
它是無加行力生起的,它是自性地法,它是莊嚴的嘛。你看世界成就十種事,哪怕你一個嗔恨的念頭,它也是莊嚴的。因為你不能控制它,生起來不要受他束縛,為什麼不受它束縛?它到底跟我們這一生這一世有什麼樣的關係?往回轉一下,就會想明白一點,也就是說一切法它是不是寶藏呢?
當念頭生起時,很不舒服,像刺蝟一樣。在用世界成就十種事分析這個念頭的過程中,慢慢見到的就是智慧,如來十種智,慢慢就能體會到,這個寶藏就挖掘出來了。如果你把這個分別執著的念頭放過去了,寶藏也就出不來了。
【答】:
確實是這樣,一個念頭生起,它是生命本體裏無加行力的作用。以前的概念是要把自己清理乾淨,把業要消乾淨,才能進入到華嚴行法,這是誤解。所以這些微細的地方要調整過來。
一切法生起是因緣所生,對這一切法我們的覺受是怎樣的,這是我們修行的內容,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這兒的,所以在《楞嚴經》裏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不光菩提、涅槃是我們要的,而且煩惱到智慧,生死到涅槃,中間要加進來什麼纔可以?要把中間的覺知思惟、智慧運用的部分加進來。
【問】:
所以剖析之後,他就有金,每一個念頭裡都是金,其實大威光太子就是從這裡出生的。就是在這個念頭,在這個阿賴耶裏,你給它做個排列組合,給它做個列隊方陣,你就能解釋清楚這個念頭是怎麼回事了。一念中見三世,從這裡就能看到。
你對過去放手,纔不受後有。所以一念見三世,念念普見三世。張師兄講的那幅畫就這麼畫的。
這樣你每一個念頭都是無量的寶藏,你把這個阿賴耶識的工作做好,這纔是大圓鏡智。其實十住位是明心見性,它非常非常重要。大威光太子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他見了十尊佛的成就。為什麼四智行法只有在住位的時候是六品經文呢?就是入住非常非常的重要,四智行法只是對那十尊佛的詳細演說。
我們老說法、法、法。進到華嚴行法,這一法就是我們這個念頭,這個念頭牽引的就是我們的三世,把它在阿賴耶識裏做一個排列組合,滅、非滅、非不滅,自己的、別人的、共法的,都是這一個原則。七真如、法界常住遷流不息,都有百分之百的重現。當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很容易達到那個理性了。
我自己的體會是這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方法,因為智慧生起的模式可以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諸佛世界也是無量無邊的。抓住自己這個念頭來剖析阿賴耶識,這時的阿賴耶識,就是薩婆若海。你把它達到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到了無加行力生起的時候,就快變成如來藏了。
它就是個熟練過程,每個念頭都去剖析一下。當然沒事兒的時候也要休息。張師兄這樣開闊的講,我覺得對我們學佛人非常有用。因為我們畢竟周圍很多人是知識分子他不學佛,那麼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上幫大家理順,非常感恩張師兄給了我這樣的能力,有時候也會給各種各樣的人做一點開導。就是說那座山為什麼你喜歡,別人不喜歡,它是有原因的。阿彌陀佛!
【答】:
阿彌陀佛!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說清楚了?關於如來藏,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說,如何看待它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