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過程要從總相智轉成別相智

【問】:

在聽課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意識到了,比如說受一非餘,而且是有意識地注意到自己那些不如理的地方,我覺得應該會慢慢轉變過來。

【答】:

其實很多時候,一定要從總相智轉成別相智,只有別相才能變成行法。我們看最早的《阿含經》與後來的大乘經典,這個痕跡是很明顯的。比如《阿含經》,最早期的佛陀講法,裡面很少用到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菩提分這些名詞。為什麼?因為在最初期的講法中,佛陀都是一法一法分開說的,很具體。

後來為什麼就出現了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道品呢?是因為佛陀往後講法時,弟子們逐漸地已經知道佛陀在講什麼了,開始有陀羅尼的講法。

所以,對於新來的行者,佛陀會讓其他弟子給他們講《四聖諦》。所以,陀羅尼的出現代表了佛教理論化形式的生起。因此在大乘佛教中,我們才會看到很多陀羅尼性質的經典,如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十二因緣法。所以,讀到這些名相時,一定要把它們打開,這樣才能看到最初佛陀講法時候是如何落實到行法的。

假如不打開,只看到「無上正覺」這幾個字,是沒有用的。佛陀給須菩提長者說,沒有一個東西叫無上正覺,你要在無量法中去覺知、去修行。修行的整個過程,叫做無上正覺。

【問】:

就像剛才您舉例說數學的那個例子,數學這個名相本身是不存在,它是因為裡面有那些加減乘除,各種幾何之類的,纔有了數學這個東西。我們不能說數學,就抓數學這個東西,其實要看到裡面,要把裡面的每一法都要能通達明瞭,那樣才叫做我已經學到了,否則的話,就是什麼都沒有。

【答】:

就像以前我們舉過的例子,小孩念書要成為博士,但是沒有一個東西叫博士。你要經過二十年的學習之後,匯總二十年學習的成就,學校給你一個博士證書。

如果你說我不需要上學,我等著最後學校給我一張文憑叫博士,那個是假的。所以,中間所有的學習,不管是數學、物理、化學,所有科目學習下來,二十年之後給它一個名字叫博士。實際上,二十年學習之後,給不給博士已經不重要,因為他已經是真正的博士了。言說的時候,有一個叫「博士」的名相,但是真的有博士學問的人,他根本不在乎有沒有這個名相。

【問】: 因為他已經通達所有法了。

【答】:

無上正覺也是一樣的。這些佛陀理論裡面都是有的,如果有時間我們可以給大家介紹關於佛教理論建立的過程,這樣大家就更能明確,為什麼這個階段的經典是這樣說的。學習經論有一個過程,我們以後逐漸多介紹一些就好了。

像您問的問題我以前也都碰到過,所以就花力氣把這些經論裡的東西都學習一下。非常感激您提出問題,否則這些體會就無法和大家分享了。

【問】:

主要我的理解有時候可能有點固執,希望不清楚的詞,很想把它弄清楚。

【答】: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是進入行法最好的方式。在佛教整體的理論裡面,佛陀在言說某一法的時候,為避免混淆,會根據不同的次第、不同的種性給出不同的名相。

您的資糧是足夠的,但是如果不能把這些理論系統地串起來,就容易生起疑惑,比如無生忍與無上正覺有什麼差別?阿鞞拔致與無上正覺是什麼關係?這些疑惑都是因為佛教理論沒有串起來造成的,假如串起來了,就知道無上正覺在我們現在的行法就叫阿鞞拔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