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往昔成就?

【問】:

關於《地藏經》裏地藏王菩薩的往昔的成就模式。他的模式對應到華嚴經裏的十波羅蜜四個行法階段的時候,感覺初發心、精進修、不退轉這三個階段肯定是有的,但是不像《華嚴經》講的詳細和準確。而對於第四個「入滅盡定」階段卻沒有找到。是這部經本身就沒有這部分,還是它沒有呈現出來?

【答】:

這是一個好問題。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在西元兩百年到西元三百年之間集結的。我們現在見到的經典,大乘佛教的經典、方等的經典,基本都是在西元前一世紀、二世紀,到西元後一世紀、二世紀之間集結的。所以龍樹菩薩之前的經典集結都是隻有一個經首,簡單來講,一個經首就是隻講一個行法。

《華嚴經》有九個經首,它是要通過經首來把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建立起來。為什麼要這樣作?在龍樹菩薩看來,以往的經典裡面言說的行法理論,很多時候不是很嚴密、不是很準確,並不是講有錯誤,只是有時候不嚴密,譬如:這個地方應該說,但可能沒說。這是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在華嚴經裡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我們學習《華嚴經》之後,若再去學習其他經典,就會覺得很多經典裡對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闡述沒有那麼詳細,甚至於有些名相、法數都不是很嚴密。所以我們現在明瞭華嚴經的這種演說方法,如果遇到學其他經典的人,我們不要拿《華嚴經》這種方式去衡量他,否則的話就會形成衝突。因為沒學過華嚴經的,他按他的方式來學習,那就按他的方式去學習就行了。

《地藏經》是很特殊的一部經,它背後的故事還有很多。但總體來說,要從地藏菩薩的種性上去理解《地藏經》,在密法的胎藏界裡面,北方是地藏院,觀音院。

上節課談到世尊入滅的時候,是足向南,頭向北,背向東、面向西。頭向北意味著世尊的所有法在北方是不滅的。從四智行法角度說,成所作智這個地方是世尊所有法呈現的地方。

在華嚴經《十地品》裡面,沒有世尊上升天宮,為什麼呢?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按照四智法的形式來講,十地位就是在北方的,所以這是世尊所有法呈現的地方。

回到地藏經,要體會地藏菩薩是在這兒,世尊在這一切法當中呈現。剛才談到善財童子見摩耶夫人的時候,如果把那三個與摩耶夫人合在一起就是四個,您也就容易理解摩耶夫人是在哪個位置出現了。前面三個代表在四智行法裡面都不是最究竟的地方,而第四個蓮花臺上有摩耶夫人出現,第四個是等覺位。這是把前面三個跟摩耶夫人合在一起來講的,所以要看您怎麼去理解。

這裡面有一些核心的東西要注意,經典的解讀一定要抓到實質的東西,盡可能不要跑到權教裡面去。十信、十住之前,依講故事的形式講地球上某一個時期有一個光目女如何如何,不是的,它一定是跟我們的行法是相關的。

《地藏經》裡講的往昔地藏菩薩成就本事,和五十三參裡十地位的十位善知識,都有往昔成就本事,總體來講,都是講根本智、根本無明生起的那個力量。

我給您講出來只是一個結論。需強調的是:我們看到經典裏面,所有那些講到過去無量劫以前諸佛成就本事,講的都是根本無明或者根本智,講本體生起的那個力量。那個「力量」的呈現是以故事的形式來演說的。

那些故事的解讀如何才能相應,就要在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裡面加以訓練,當最後成就到生命本體,也就是到達根本智的時候,那個「模式」就是那個故事。

這不容易理解,因為經典裡面這些故事,它背後還有很多關於經典語言的問題,我只能把結論告訴您,應該如何推導您要自己去建立,這些故事都是從根本智、根本無明行法處來建立的。但為什麼是故事?是因為要在道種智行法裡面去訓練,訓練的時候是有結構的,是有差別的。所以形成那個力量本身也是有結構,有差別的。但是,那個結構跟差別,變成往昔成就的時候,就變成根本智那個地方生起的一種力量。

當我們談到力量的時候,很容易把它理解成為不能揣摩的、不能把握的一個模糊的東西。但是,經典裡面恰恰告訴我們,那些力量是能把握的,它是很清晰的,是可以體驗的,但不是實踐的,因為實踐是在訓練階段去完成。

體驗是到達滅盡定行法的時候,比如說到達第八地位後,道種智行法形成一種力量,那個力量變成根本智。但是,那個力量本身也是有結構的,當它再生起的時候,就是到達等妙覺位的差別智行法。因為已經是到達根本智的入滅盡定行法了,對於差別智行法具體顯現來講,最初生起的那個力量就是佛經裡講的這些故事。

【問】:最後呈現出來的是普賢菩薩法界嗎?

【答】:

不是;因為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是從總體的成就模式上講的。比方說到達初地位,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生起歡喜地的時候,是以哪種力量生起的?它告訴我們,是在三賢位的時候依靠無生忍的力量生起的。無生忍具體怎麼建立的?是第七住位那個夫人種性再生起的時候,就是初地位根本智的那個力量。當我們到達初地位行法實踐的時候,十住位裡面那些成就已經到達滅盡定行法了。

我們以前講過,四十位行法很多修行者是把它當作串列的方式,就是初住一直證到第十住,第十住位得一百分再拐過來,然後歡喜行生起,一直到真實行,再拐過來到初迴向位。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因為後面這三位行法是入滅盡定行法,是沒辦法生起的,完全是靠力量、靠一種習性生起的。

我們作意修行的時候,從初位到第七位,然後就生起歡喜行,在歡喜行增長的過程中,當到達無著行的時候,基本上這三個就到達圓滿。這三個位次是隨著十行位的修法來拓展的,到達第七行位的時候,後面也會增長,不是說到無著行的時候得一百分,再從零分開始,不是的,多少都會有一些。但是,要想到達第七位,一定要形成一種力量。這是我們修行者容易錯覺的,認為到見性位時,我四點鐘見性,四點零一分我就變成無上正覺了,不是這樣的。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在一法一法當中訓練的,如果平均一天我們有十個煩惱生起,這十個煩惱對我還有乾擾,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到達八個、九個,它對我們都沒影響的時候,基本纔到不退住。然後隨著十行位的增長,漸漸地這十個我們都能掌控它,對我們沒影響,那時候才叫真的證得,所以這是在一念無明裡一法一法當中去訓練的。

到達初地位的時候,基本上十行位是滿的,十迴向位後面這三個迴向也在開始增長,所以這時候十住、十行位到達灌頂位,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已經形成一種力量,到達根本智,或者根本無明已有一部分能夠轉成根本智了。這時對於歡喜地的修行者來說,他的往昔本事就是無生忍的成就,形成一種力量在此呈現出來。

所以在往昔本事裡面他也是一個王的夫人,這些都是經的語言,我們把它弄清楚,就容易理解了。

對十地行法來說,前面三賢位就叫往昔,所以修行者如果直接拿十地品來修行,若三賢位沒成就的話,是沒辦法修的。到等妙覺位的時候,四智行法是往昔,是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所以不要指望著一蹴而就,靠什麼因緣直接到達某個成就位,不是的,是在一法一法當中訓練的。

【問】:九處經首是哪九處?

【答】:

《世主妙嚴品》是一個,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定品》,《離世間品》、《入法界品》,一共九個。

《入法界品》和《十地品》的意義是相等的,《入法界品》是將所有前面的菩提場會、普光明殿會的東西合在一起加以運用,所以這一品不論多長就是一品。我們把它分成了三部分:一個是世尊的世多林本會,從世尊的角度來看在世間的呈現;然後是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會;第三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也是按照佛法僧的形式來建立的,但是入法界品不是分開的,它講究的是生命整體的運用、整體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