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還會退轉嗎?

【問】:

經典裡講,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就不會退了,怎樣的不退法呢?感覺還是會有退。如果是在凡聖土,往生過來的人,我們看他是不是應該不一様呢?第二個問題,如何解釋《西方合論》的作者袁宏道在打坐時見到了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遊了一下再回來呢?

【答】:

我們前面曾講過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入阿鞞跋致性就是到逹前面兩土。入阿鞞跋致性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一心清浄,第二個就是修法精進。至於您的「如果真的往生之後應該是不退的」這個問題,我們已說過,在座的或者我們見到很多修行者,實際上以前曾往生到凡聖同居土、或方便有餘土。但是有一個理念我們需要確立,就是現在的修法模式和修法力量是否能夠建立一心清浄和善根增長。如果這種力量沒有那麼強盛,那我們上一次往生的時候,不知道是有多少人給我們助念纔到逹的。

所以,這裡就有一個詳細解讀佛教行法理論的問題。現在很多修行者理解往生這件事,都是以身的形式,依共法世間的理念來建立的。比如桌上有一個水杯,我把這個水杯挪到另外一個桌上去,這個桌上就沒有了,水杯出現在另一個桌上,這是我們認可的往生形式。如果對佛教行法理論搞清楚了,就會發現實際上不是非A即B的方式。例如,從一年級到二年級,有人是考一百分上到二年級的,有人是六十分,因此,這裡就有一個次第問題。因此上一次是不是確切往生,牽扯到一個行法理論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大,我們必須要把整個的佛教理論拎出來才能說清楚。

就目前來看,大家要在自己當前的行法中來體會對「一心清浄」和「行法精進」這兩個核心的理念是否堅固。如果是很堅固的,並且是依靠自己的覺知和思惟來建立的,那麼這種堅固,實際上在佛教行法理論中就叫往生。

往生不是指身體的往生,實際上是在身心覺知一切法當中建立的。譬如經典裡面講到舍利弗尊者,要修菩薩行法,在某一種因緣下可能會讓他退轉;但是如果那一種因緣不現前,或在其他的因緣下時,他有可能就不會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