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於佛教史》
2023-11
【問】:可否介紹一下佛教史
【荅】:二十八講中,佛教史的部分有六講。大家要清楚的是,佛教史是佛教的一部分。很多修行者並不關注它,甚至忽略佛教史,只關注在行法實踐和行法成就上。實際上,學習佛教史對行法實踐、行法理唸的建立很有幫助,它可以讓我們明瞭佛教思想的演變,明瞭各個時期佛教思想、行法實踐是如何建立的,不同時期的佛教思想是如何表達的,這些對當今行法實踐都是有影響的。
我們並不因爲要成爲佛教徒才學習《華嚴經》。《華嚴經》是用佛教的語言來表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一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思想體系,所以對任何人來說,只要有煩惱,想要得生命解脫、得梵行清淨、開啓自性智慧,學《華嚴經》決定是有幫助的。
有些修行者把《華嚴經》劃在佛教圈子裏來學習,這也沒錯,因爲他是從佛教宗教的角度來看《華嚴經》的。儘管《華嚴經》本身用的是佛教的語言,但其所呈現的則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即便不是佛教徒,學習《華嚴經》也非常有幫助。
這次介紹《覚悟華嚴經》,我們不做宗教性的解讀,特別是對於《華嚴經》,我們不針對宗教性的修行,僅針對《華嚴經》本身的思想體系、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來解讀。也就是要回到生命體驗的本身來學習這部經,是對《華嚴經》生起體驗性的詮釋,這是一種新的解讀經典的方式。
絕大部分人在解讀經典時,往往採用以下兩個方法:第一個是聽聞模式,比如聽善知識講,或是依照祖師大德們的著書來學習;第二個是通過對一部經典本身的理解來建立行法實踐。這兩種學習方法基本都是建立在生命體驗之外的,所以不光是指學習《華嚴經》,也包括其他經典的學習,非常多的修行者都是按照聽聞模式來學習的。
《覚悟華嚴經》的方式是對經典進行體驗性的詮釋,必須要將《華嚴經》還原到生命體驗中來。作爲修行者,行法實踐必須要能夠在生命體驗中呈現。如果對於經典的解讀、對成就地的理解,與當下的生命體驗無關,那這種解讀就是在異身、異時、異處的方式裏,是在生命體驗之外的。
確切來講,若在生命體驗之外去找成就處,並不是佛教行法實踐的核心,乃至於並不是所有宗教意義的經典所要表達的意思。因爲只要有「宗教」這兩個字,就一定是和生命體驗相關,他們的經典一定是通過某種方式能在生命體驗中呈現,這是與世間學問不同的地方。所以瞭解佛教史、明瞭如何解讀經典,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
佛教從公元200年左右進入中國,到現在大約有一千八百多年了。在二十八講中,我們把佛教史分成兩塊:一塊是以羅什大師爲標誌,另外一塊是以玄奘大師爲標誌。針對這兩部分,我們做過不少的解說,大家可以通過這些內容,去看當時佛教進入中國之後,是如何與中國的文化思想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們解讀經典,以及瞭解佛教在中國的紮根、傳承,是不能離開經典背景、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的。
對於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比較容易理解,經典背景是指什麼?經典背景的意思是說佛教最初不是以整體的理論體系的形式,而是以零散的經典形式進入中國的。因此,從公元400年到公元700-800年這四、五百年的時間裏,經典是逐步進入中國的。我們中國的宗派不管是八大宗派還是十大宗派,基本都是在公元400到公元700年間建立起來的。所以,要看清楚各個宗派思想的核心是在哪個時期建立的,就必須要知道那個宗派所在的時期,佛教經典是以怎樣的狀況進入中國的。
比方說《華嚴經》:第一次是公元425年,六十華嚴進到中國;第二次是公元695年,八十華嚴進入中國;第三次就是公元798年,四十華嚴進入中國。把這些看清楚有什麼意義?《華嚴經》是整體佛教思想體系的集大成,在佛教經典中,沒有另外一部經能把佛教整體的思想體系構建起來,唯有《華嚴經》。雖然六十華嚴在公元425年就進入中國,但是由於缺文嚴重,這部經的總體結構無法被完整的呈現出來,而《華嚴經》的奇特之處卻恰恰在於它的結構本身就是這部經的成就處,所以基於這個原因,這部經沒能對中國的宗派思想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僅造就了一個以六十華嚴爲核心思想的華嚴宗。
當八十華嚴於公元695年進入中國時,中國的宗派思想已經建立完畢。所以儘管八十華嚴在總體結構上很完整,在思想體系的呈現上也很清晰,但進入中國終究還是太晚了,對中國的佛教總體的思想體系的構建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就是《華嚴經》的經典背景。經典背景是沒有辦法克服的,經典來了就是來了,沒來就是沒來,任何修行者很難突破經典的侷限。
實際上,佛教史的部分還有很多更有意義的內容沒有在二十八講裏呈現出來。如果大家真想了解宗派思想的建立、行法實踐、行法理論是如何到達我們當前的這個狀態,還要仔細去看佛教史的部分。
比如二十八講中,我們基本沒有提及寺院經濟。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寺院經濟也是中國佛教史上很重要的一塊。這一塊對我們漢地的佛教思想、行法有過非常深刻的影響。我們在七十講的講義裏面曾經提到過幾次寺院經濟,但是沒有把它本身的歷史展開,只是談到寺院經濟時期對於漢地的佛教行法理論、行法實踐的影響。所以這部分內容,希望大家如果有心可以去查看。再比如經典演變的部分,我們在佛教史裏也沒有談很多。還有就是宗教演變,即宗教意義的這種說法在我們社會當中如何紮根的、如何拓展的,這塊我們談的也很少,大家可以去找一找。
這是關於佛教史的部分。我們再強調一下,佛教史對於學習佛教行法理論、行法實踐都是很重要的,因爲它就是佛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