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智行法與世間相生起的關係

 

【問】: 華嚴四智行法是如何生起的?它與世間相的生起是怎樣的關係?

【答】:

四智行法,對應的是《華嚴經》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位行法。《華嚴經》中的每一位行法分為十個次第,總成四十位行法。四位行法加上等覺位,在《華嚴經》稱作五位行法,入法界品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前面五十參就是成就這五位行法。如果再加上十信位,就稱作六位行法。

世間相生起,在經典上說,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根本無明的作用生起三細相,一念無明作用生起六粗相。根本無明和一念無明有很大的差別,從究竟義上說,根本無明就是根本智,一念無明就是差別智。斷一念無明就到見性位,聲聞、緣覺、三乘菩薩都可以成就。斷根本無明要到等覺位以後。

所言「斷」,是斷無明,不是斷一念,更不是斷根本智。斷無明,需要與無明相對應的行法,也就是生起一切法的覺知和智慧。

世間相的生起,先是三細相生起。從三細相到世間相的生起有兩種模式:八識模式和四智模式。四智模式就是右旋模式,經典中常說的右繞佛、右旋、諸佛伸右手摩菩薩頂等等,說的就是四智模式。四智模式生起的世間是清凈世間,八識模式生起的世間是雜染世間,但兩種世間的本體是一個。

從自性本體的有法種子遇緣生起世間境界相,這個生起的過程,在菩提場會六品經中,按照佛法僧和十波羅蜜的模式進行了詳細的言說。其中,佛法僧是本體,十波羅蜜是有法種子的加行。如果說種子是指靜態的存在,那麼十波羅蜜言說就是動態生起。種子所能成就的一切世間相,都是從最初這個十波羅蜜生起的。

這個最初的十波羅蜜種子繼續加行,就生起體用兩種作用:「體」上十波羅蜜和「用」上十波羅蜜,即從一個生成了兩個。這個過程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就是這樣生起的。

十波羅蜜種子生起體用,成為二十波羅蜜。二十波羅蜜在大乘佛法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華藏世界品》的中央香水海、十方香水海,都各有二十層世界。還有,很多經典中說到的二十億佛土、二十恆河沙世界等等,都是從體用的二十波羅蜜而來。關於大乘佛法的數字解讀,以後會單獨解釋。

這種體和用的二十波羅蜜繼續加行,又分別生起各自的體用,這就生成四十波羅蜜:「體」上二十個波羅蜜,「用」上二十個波羅蜜。這就是《華嚴經》四十位行法。

體上的二十個波羅蜜,是四智中的大圓鏡智和平等性智,分別對應《華嚴經》四位行法的十住位和十行位,是正報成就。用上的二十波羅蜜,是四智中的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對應《華嚴經》的十迴向位和十地位,是依報成就。依報不能單獨成就,因爲依報隨著正報轉。

在其他大乘經典中說到十地位,未必就是華嚴行法的十地位。因爲在早期的大乘經典中,四智法沒有分辨的那麼微細,所以十地位往往指的就是華嚴行法的十住位。另外,在不同種性模式下,四智法的言說也不是固定的。比如三界法的四天王天、四大部洲、四空天,都是四智法在三界模式下的言說。這些等以後再做詳細介紹。

體和用的四十波羅蜜,繼續加行,各自生起微細的境界相,可以層層無盡。換句話說,四智法中的每一智,都可以繼續微細成為四智法,層層微細,沒有窮盡。此四智法,即是自性地有法種子生起世間相的最初模式。

下本《華嚴經》,只言說到四智法, 四智法之後按照十方加以應用,生起華藏世界。如果要成就中本華嚴與上本華嚴,會按體用模式更加微細的生起,就變成層層無盡的世界展現,世間文字相就不夠用了。

這就是《華嚴經》四智行法的生起及與世間相生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