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觀、外觀和身心覺知一切法的關係?
【問】:
上次課提到有內觀、外觀。末學所採用的內觀是聲聞乘的。想請教張師兄提到的外觀是哪一種觀?內觀、外觀和身心覺知一切法的關係?
【答】: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在日常修行中,我們非常容易建立這方面的知見,現在我們就給大家匯報一下。
目前我們正在學習菩薩道種智行法理論,我們給大家的建議是,當我們想要了解某一行法的詳細內容時,一定要結合行者的種性、行法位次來探討。也就是說,當講到內觀、外觀,或者止觀,戒定慧等等這些行法時,一定要把修行者的種性、行法位次、行法建立的因緣等等因素都要考慮進來,這樣才能認識清楚。
關於「內觀」與「外」觀的問題,總體來講,如果按照最早的聲聞乘行法理論,「內觀」是針對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一切法。這是佛陀在上座部經典中,給弟子們講「內觀」與「外觀」的問題時所言說的。
佛陀說:內觀一切法,即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一切法,是如何念念遷流、不斷變化的;它是危脆的、染著的、不可靠的,這是講內觀。「外觀」就是針對外在的一切法,即我們眼所見,耳所聞的地、水、火、風一切法,是如何流轉的,如何隨因緣轉變的。這是最早期佛陀在上座部經典裡面常常講的。
我們曾介紹過,四部《阿含經》中,最核心的就是《雜阿含經》,裡面有一千三百多部經,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講五蘊部,第二部分是講六入部,也就是六識部,都是講如何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能夠獲得生命的自在解脫。
那麼如何獲得?佛陀講首先就是「內觀」與「外觀」。之後修行者還需要依照四聖諦、三十七道品來建立生命的自在解脫。換句話講,「內觀」與「外觀」是我們成就生命自在解脫最初的行法內容;用現在的話說,我們一定要知道在何處建立和獲得生命的自在解脫、成就無上正覺。概括地講就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來建立生命的自在和解脫。
所以當講到「內觀」、「外觀」的時候,要知道是在何處成就無上正覺、成就生命的自在解脫。只有找到最初的處所,後面才會有行法的所依處。不管是三十七道品,還是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理論,都是依照身心覺知一切法來建立的。如何將一切法變成一一法,就是靠「內觀」與「外觀」。它是按照這個結構來建立的。
大乘行法講到「內觀」與「外觀」時,跟早期的理論,即依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在內容上有所拓展。比如《楞嚴經》中佛陀講到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同時,也講到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是如來藏一切法,遍一切處。大家仔細去看這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和七大所代表的遍一切處一切法,這些都是大乘行法裡講的「內觀」與「外觀」的內容。
我們是依止大乘行法來建立生命的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因此「內觀」與「外觀」的模式與聲聞乘是不同的,因而後面針對的行法也就有所差別。所以我們不能概念化定義,這個一定是聲聞乘的,那個一定是大乘的,不是的。要看針對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行者是怎樣建立的知見、思惟和行法的模式。而且當把模式建立起來後,「止觀」的行法就確定了。
實際上在菩薩道種智行法中,同樣講「觀」。下面是從《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裡提取出來的一段經文,在《瑜伽師地論》的第七十七卷也有。這裡面特別要注意的是佛陀與彌勒菩薩的對話,在對話中,彌勒菩薩問佛陀怎樣到達無上正覺,佛陀同樣告訴他,要依於「止觀」。我們從菩薩道種智行法中的「止觀」,與聲聞乘的「止觀」的差別中,就能體會到「止觀」的內容與行者種性是相對應的。
佛對彌勒菩薩講【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鉢捨那,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這裡提到,即使如來地的行法,「止觀」也是很核心的行法。所以彌勒菩薩問佛陀【雲何菩薩依奢摩他毗鉢捨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問題就是說,修行者怎樣依照這種「止觀」,到達無上正覺。這裡的問法主是彌勒菩薩,所以我們解讀這句話時,一定是關於菩薩道種智行法的,也就是《華嚴經》十住位以後的行法,是彌勒菩薩所講的菩薩道種智行法裡的「止觀」如何到達無上正覺。因此佛陀的回答,主要內容是彌勒菩薩講的菩薩止觀。
世尊說【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毗鉢捨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 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況粗相】。這裡核心的內容就是「由勝定心,於善審定」。 「善」就是內在覺知的相應思惟,一定是依自性地生起的,依般若生起的,依正知見正思惟來建立的。
對於生起的善思惟、善觀察,能夠審定、能夠思量、能夠安立。 「安立」的意思就是要確認,確實是這樣的。這就是菩薩道種
智行法中講的「止觀」,核心內容一定是由「勝定心」來完成的。
當然,如果把這個行法運用到最初在聲聞種性下建立的理論中,同樣也是可以的。因為那個時期是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時候,我們需要繼續往前追問:「觀身不淨」,為什麼是不淨的? 「觀法無常」,為什麼是無常的?這個無常,體性是怎樣的?因緣是怎樣的?流轉是怎樣的?覺知、壞滅是怎樣的?所以,依於「止觀」,再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裡面講的這些內容,對於如何在身心覺知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我們就清楚了。
後面當然還有一些更詳細的內容,但是核心的部分就是菩薩止觀要依勝定心,能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只有這樣,纔能夠證得無上正覺。
從這些內容中,我們要能體會到,對於止觀的行法,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止觀」是如何如何「觀」的,是否能通過「止」達到「觀」?是否從戒到定、從定到慧?或把定和慧分開就不是了。要知道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時候,菩薩善思惟、勝定心所生起的,都是「定」的方法。
因此,大乘菩薩修「定」的方法,可能對於聲聞別教行者來講,已經到達了「慧」的成就地。所以在不同的修法次第裡戒、定、慧所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菩薩道種智行法,依照智慧力的生起是能夠到達「定」的成就處的。
這是關於「止觀」的問題。當然詳細內容我們大家自己去拓展,還有非常多的細節可以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