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燻習的種子會歸結到自性本體》

2024-10-19

【問】:自性的種子是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燻習的種子是在差別智裡面不斷地燻習,是不是到最後燻習的種子也會歸結到自性的種子裡面?

【答】:這是一個好問題。差別智中燻習的這些種子匯歸到根本智中的業力,即總持力。現在是為方便理解,所以把它們分開,實際上是一體的。

在差別智行法裡不斷實踐,由生到熟,由熟到滅盡定行法。當到達滅盡定行法時,這些訓練的種子就會成為生命本體的種子,會隨著生命的流轉而流轉。

過去人在註解中說,差別智行法的訓練不能到達根本智,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他忽略了差別智行法到達入滅盡定行法階段時的力量。因為,在差別智中生起的行法實踐,由作意思惟最後到達入滅盡定行法時,行法就變成一種自覺的力量。這種自覺的力量就在根本智的行法中,如果不通過訓練,就沒有辦法直接到達根本智。因此,修行者要到達普賢菩薩法界,要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要知道如果不通過一一法的訓練、不通過別教菩薩的道種智行法,就不會到達普賢菩薩法界。

在華嚴行法的理論中,龍樹菩薩已經把理論講的清清楚楚。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必須要依賴於入滅盡定行法而生起,而不是作意思惟能進入的。因此,只要作意能到的,就一定不是普賢菩薩法界。

當面對煩惱法、生死法時,可能會有些膽怯、恐懼。要知道,膽怯和恐懼是來自於個體生命本能的慾求。所以不用害怕,菩薩道種智行法已經告訴我們,生命本身就是這樣流轉的。面對一法並解決這一法,就是當下體驗極樂世界,體驗華藏世界的機緣。如果我們的理念安住在此,面對任何一法都是歡喜的。但這個歡喜並不意味著有些東西困擾我時,我還會歡喜,而是認識到某些法困擾我,我不會再膽怯,我要去解決它;可能第一次解決的不圓滿,就再來第二次,直到圓滿地把它解決,所以是這個過程給我們帶來喜悅,不是內容。

【問】:我很有體會,感覺到學華嚴的人不可能不熱愛生活,這是必然的。

【答】:您能說出這樣的話,真讓人感動。因為在我們的普遍認識裡,佛教徒走入了等死的宗教:世間一切都是染著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這個是真的。這些都是民間信仰常有的,所以給別人的感受就是佛教徒都迴避世間法。其實不是,普賢菩薩法界的行法、菩薩道種智行法、無上正覺的行法都是非常積極和理性的面對一切法,我們人類的偉大也在於能夠認識一切法,能夠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