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法模式和行法本身之間的關係
【問】:
您講到說,“普光明殿講的是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行法體驗,從行者的角度說,講的是行法模式”。您說到這個「身」所作法,實際上就是行法,而「心」所做法是行法模式。這個行法模式具體的說,是不是就是先成就智慧地,然後以智導行,就是它的行法模式?
【答】:
您解釋的一點也不錯,是這樣的。舉個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比方說,我們學下棋,心思惟法和下棋的行為實際是一體的,不能把它分開。就是普光明殿是建立一種模式,具體下棋相當於入法界品講的內容。這裏就有個問題,從學下棋到自己能下棋,最後成為一名優秀棋手的過程裏,下棋的動作是不變的。或者另外一個人跟您學下棋,他的動作跟您是一樣的,行為也是一樣的。
如何判斷您思惟下棋的過程,與他思惟下棋的過程有怎樣的差別?這裏就有下棋「模式」的問題。比方跟您一起學下棋的這個人,他是聽來的,或者是模仿的,與您完全一樣,這就是聲聞修行者。而菩薩行者,或一乘佛教的修行者,他們可能在行為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後面的那一個,行為規範,模式是不一樣的。
有的行者是模仿的,有的是要出生死法界的理念來的,有的是要成就無上正覺、成就無上智慧的模式來的。所以內在不同,而外表的行法展示出來是一樣的。
【問】: 明白,就是一種格局。
【答】:
對,就是格局,就是你內在是怎樣的。比方作為上師、作為菩薩、佛陀,他怎麼知道您的行為是聲聞眾,是在模仿,還是無意間的行為,還是您已經到達成就位,他怎樣鑒別的?如果只是重復一種行為的話,是沒辦法鑒別的,儘管我們在經典上說世尊知一切事,這個在文字上講是沒錯,但世尊是從每一個人的覺悟力來建立的。我們怎麼知道您已經成就到達「以行法模式的建立」來支配您的行為呢?
這就是入法界品要講的,比方讓您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對手去下棋,或者離開下棋的環境,去做另外一件事情,甚至兩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緣、不一樣的環境。如果這時您還能展示出來,下棋時同樣的內在行為模式。由此下棋只是行為,而思惟是行為模式。
假如世尊要進行考試,他不會設定一個您熟悉的環節,一模一樣的情況來考試,因這不能算考試;他要設定另外一種情況,讓您去展示,這時就能體現出您內在的行為模式是如何建立的。
如果只是學別人的模式,換一個環境,或在另一個因緣下是做不好的。但是如果行為模式已經建立起來了,換任何一個環境,都會根據相應因緣,重新設定行為。這時就能判斷出來,已經真正建立起來自己的行為模式,也就是經典講的,您的智慧建立起來了。就是從這兒去判別的。
所以,諸佛菩薩能知眾生所有事,他是怎麼知道的?他是通過眾生的行為,能夠看到他內在的行為模式,也就是他的思惟。通過他的行為模式、思惟,佛菩薩就能知道是哪一個種性,他不會在你的行為上下結論,是大乘、或是聲聞乘。
【問】:
明白;這個行法模式,實際上就是我們之前一直在說的,內在覺知的模式,是一個意義嗎?
【答】:
是;當講到內在覺知的時候,是從原則的角度來講的,就是普光明殿從十信位到等妙覺位,必須要以內在覺悟力、思惟力生起的方式,才能走入華嚴行法。但具體的內在覺知的呈現,並不在原則性的框框裏打轉。「原則」是屬於根本智、根本行法的。原則之下如何建立,十信位是依靠文殊菩薩的力量,對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能夠產生覺知、觀察。十住位以後不但有覺知和觀察,還要有思惟和體驗。
從十信位到如來地的所有行法,若已經瞭解清楚了,並且知道是怎樣一種行為方式,逐漸地在《入法界品》裏去實踐,就會形成行為模式,形成與行為相應的狀態,這個狀態纔是真的成就。假如不相應,就要作調整。這就是普光明殿會與入法界品是相輔、相應的。
所以諸佛菩薩不是根據「身所作法」的行為,就能確定是聲聞眾還是菩薩眾。他是通過眾生的行為,看到他內在的行為模式,也就是通過背後的那一個因素來確立你是聲聞眾還是菩薩眾。在行法實踐的時候,身所作法、身所行為是成就無上正覺的材料,但背後那一個模式纔是根本,也就是材料不重要,模式最重要。因此信什麼不重要,怎樣信才重要。
【問】:
《入法界品》您講是生命體驗的具體生起。關於入法界品的「入」,指的是以智慧力能夠明瞭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樣一個過程叫作「入」。這個我有點糊塗,因為開始時說,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是法界、就是世間。後來又說以智慧力能夠明瞭身心覺知的一切。我覺得這裏好像是在說報身世間的事情。我是不是哪兒理解的有點偏差?
【答】:
剛才講到的行法模式與行法是兩個。若從行法模式上講,就是從報身世間來說的;從行法的角度,就是在法身世間來說的。所以「入法界」這三個字,不是普通人可以入法界的,儘管我們都是在世間一切法當中,如果不能明瞭身心覺知一切法,不能主動的去建立一切法,不叫入法界。
【問】:
您這麼一講我就知道了,這個行法模式就是從報身世間上來講的,而身所作法,就是行法本身它的呈現,就是這個《入法界品》。
【答】:
是;非常感謝您提出問題,這對大家都有用。我們講整部華嚴經行法理論,是要把整體的佛教思想完全呈現出來。因為我們時間有限,實際上這些問題背後還有一堆的理論,只能在問到的時候我們把那一堆拿出來講清楚,這是很重要的!若把整個佛教思想講清楚需要特別多的時間,現在只是通過華嚴經,把它的骨幹闡述清楚,很多細節還是靠您自己再去補充、再去體會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