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行法與內知覺知模式的關係?》

2023-8-26

【問】:如何理解佛經上「作禮而去」是講修行者到達種性上的改變?依照別教行法理論來說,最低要見性位才能開始祕密佛教的行法,請問密教行法與內知覺知模式的關係?如果已經開啓了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距離密教行法還有多遠呢?有什麼里程碑與路標呢?

【答】:這個問題是關於密法言說的。從行法模式上來講,密教行法必須要依賴於內在覚知的行法。「作禮而去」屬於密法言說。也就是,在將生命體驗轉成經典文字的時候,「作禮而去」代表的是種性的改變,而不是說世尊講完了,大家作禮,然後一散而去,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在七十講裏談到《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時,對「作禮而去」有詳細的解釋,大家可以去參考。

問題提到密教行法和內在覚知模式的關係,總體來講,密教行法就是內在覚知模式的行法,這兩個是對等的。但是密教行法的具體內容,比如在初住位、七住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一直到等妙覚位,它們之間的具體表達方式是怎樣的、有什麼差別,這要根據行法理論來判斷。至於說距離密教行法有多遠?要去看我們在七十講裏介紹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

總體來說,到達初住位、七住位時,就已經開始祕密佛教行法了,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都沒有離開祕密行法的修行,但是它們的行法標準不一樣。所以談到里程碑和路標,那就太多了,我們在七十講裏都已經講清楚了。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常聽說:修行者開悟,入一真法界。這句話聽上去是沒錯的,但是當進入華嚴行法時,就要去追問:是入哪個一真法界?以哪種方式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體驗是怎樣的?什麼叫做一真法界?是以十住位行法入一真法界,還是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或者是等覚位、妙覚位入一真法界?這些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善知識只說「開悟之後,入一真法界」,這就很籠統,是沒辦法落實的。修行者要想真正進入一真法界,必須要知道在體驗上、在某一法當中如何建立。

這部分在《覚悟華嚴經》七十講裏都講清楚了,我們就不重複了,里程碑和路標在那裏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