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納須彌」與菩薩神通

【問】:

昨天講到芥子納須彌的概念,因為在藏傳佛教裏就一直有一個流傳的公案,就是密勒日巴尊者鑽牛角的故事。一次密勒日巴尊者和他的弟子在平原上行走的時候,下起了冰雹,附近沒有躲避的地方,密勒日巴尊者就鑽到了一個牛角裏,然後還在牛角裏跟他的弟子唱歌,說你進來吧,但是他那個弟子沒有這個功夫進不來。因為牛角這麼小,密勒日巴尊者這麼大,他確實是鑽進去了,而密勒日巴尊者也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他們就拿《華嚴經》的芥子納須彌的這個原理去解釋它。

這一塊我一直想不清楚,也很糊塗,然後也只好相信了;但是這個說法我還是糊塗。在我們化身世界看到密勒日巴尊者的這個公案,跟《華嚴經》的芥子納須彌的原理是怎麼融合的呢?阿彌陀佛!

【答】:

化身世間有的行者確實有講到過這種鑽到牛角尖裡的狀況,《華嚴經》的行法理論裡也有芥子納須彌的說法。那麼,這兩個說法是怎樣的關係?

這個問題還是蠻尖銳的,我們先從行法理論的角度來討論一下神通的問題。神通有兩種:一種是業用神通,一種是智慧神通。業用神通的部分是共外道神通,佛教成就者當然可以有業用神通,但是佛教修行者更強調的是智慧神通,它是行法的核心。所以我們要把這兩個分開。

我們見到的化身世間的神通屬於業用神通,或者講是共外道法神通。《聖經》中也有耶穌基督能夠在水上漂,或者能夠來去自在等等的描述,這些都是業用神通。

在佛教裡,您剛才提到《華嚴經》講芥子納須彌這件事,芥子沒變大,須彌沒變小,這種就是智慧神通。智慧神通,在用語言表達的時候,很容易變成我們理解的業用神通,而實際上這兩個是有差別的。

我不知道昨天我們介紹芥子納須彌的時候,這個說法當時您聽懂沒有?還是說我沒介紹明白?

【問】:

我重復一下,我不確定是不是真的確切理解了。就是一法生起無量法,那個芥子就是一法,然後生起須彌無量法。

【答】:

這裡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芥子,一個是須彌。在化身世間來講,芥子就是非常小的一個東西,須彌是非常大的一個東西。但在佛教理論裡面,芥子代表什麼呢?芥子代表無為法。須彌代表有為法。具體的某一座須彌山又代表什麼呢?是代表在有法裡面,把這一類的法總合在一起,就叫做一個須彌山。

我們先把芥子放在一邊,因為芥子只有一個。 證得自性地的時候,空性本身在經典,或者在密法言說裡,就是一個芥子。

有為法須彌山指什麼?比如我們上學時,學數學、物理、化學,把所有的數學綜合在一起,就是數學的須彌山;把所有的物理合在一起,就是物理的須彌山。因此,我們生命中有多少須彌山?有無量的須彌山。

在無量須彌山中,比方說數學,實際上沒有一個東西叫做數學。數學是什麼概念?數學是由加減乘除、矩陣、微積分、代數、幾何等等,所有數學的內容總合在一起,給一個名字叫數學。假如離開了加減乘除、矩陣、微積分等等這些內容,數學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這個就是須彌山。

理解了須彌山這個概念,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稱須彌山叫妙高山了。因為我們是看不到它的,即在言說時候,這一切法是有的,但是我們是看不到的,這是須彌山的概念。

所以,對於經論中講的不管是一個星球,還是一百個星球,我們一定要先把世間法的概念去掉,回到經論本有的意義上來。也就是說,無論須彌山,還是三界、大劫、小劫等等這些問題,我們要通過《瑜伽師地論》、《俱舍論》,來瞭解世親菩薩、無著菩薩對佛教這些重要概念的詮釋義趣,即他們是在何處來言說的?

實際上,是在「意地」。比如在《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第一個是「五識身相應地」,第二個就是「意地」。 「意地」就是作意思惟所能到達的一切處。在「意地」闡述三界的問題、生死的問題、須彌山的問題、四大部洲的問題,還有諸天的問題,都是在「意地」完成的。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通過「意地」能夠到達的。

再看芥子,芥子是講無為法。無為法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就像剛才說到的「阿彌陀」這個名相,「阿」代表無為法,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具體講什麼叫芥子?或者什麼叫「阿」?它一定要有生起的模式,就是種子。所以密法中講到無為法時,並不強調「無」的屬性,而是強調「無量微細」的那個屬性。

因此我們生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由無為法生起的,所以稱之為一個芥子,即這個芥子就是一個念頭。從念頭生起到最終到達的整個過程中,包含了種性、因緣、流轉、顯相、覺知等等因素,把所有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是一個須彌。因此這個芥子就是這個須彌,因為都是從這個芥子生起的,離開這個芥子是沒有那個須彌。

從一個芥子到須彌,中間的過程就是道種智成就過程。當初那個芥子與後來的須彌是「非一非異」的,而「非一非異」用經典語言講,就是「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

這個過程將道種智行法、般若行法總合在一起,在佛教裡叫做智慧神通,和世間的業用神通是分開的。所以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只要看到關於神通的問題,絕大部分講的都是智慧神通。因此當說到菩薩能入十方法界無有障礙,菩薩能夠此處沒彼處出,都是講智慧的理念。當菩薩對於一切眾生,一切種性的所有法,皆能明瞭通達的時候,當某一個種性的行法生起,就是這一種性的世界顯現。從這一個種性到另外一個種性,是瞬間到達的,就是所謂的菩薩神通。

業用神通的部分,像剛才講到的上師能夠鑽到牛角尖裡去,這樣類似的業用神通,在很多地方都有記載。解釋時,一定要結合當時的因緣以及記錄時的因緣纔可以;否則,就不太容易。

【問】:

意思是說用智慧神通來解釋業用神通的時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不太能解釋。

【答】:

我們再解釋一下。智慧神通是佛教中特有的。佛陀曾講,在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中,前面五通都是講共外道的業用神通,而佛教特別專注於漏盡通。

依照漏盡通生起來的前五通和業用神通,也是可以分開的。通過智慧神通是可以到達前面五通的。只有在漏盡通成就之後,前面的天眼通、天耳通等等才會有特別的意義。也就是說,提到「芥子納須彌」時,要看我們是在業用神通的角度來解釋,還是在佛教的智慧神通的角度來解釋。智慧神通要證得纔可以。

實際上,業用神通在佛教中也屬於不共法所成的。 「不共法所成」是指在某些因緣下是可以言說的,但是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密法言說。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經典當中記錄的一些公案、故事,因為是不共法成就的,所以是不是我們世間理解的那種狀態,就不得而知了;除非這些尊者親自告訴我們,否則對於他們到底是不共法的密法言說,還是化身世間的業用神通,我們是無法判斷的。

這是看待這些公案時,我自己的體會。所以在學習大乘經典的時候,我們是很少介紹不共法成就部分的。因為這一部分必須要在特殊因緣、特定的環境下才能言說,否則的話就容易產生錯覺。這是關於神通的部分。

關於「芥子納須彌」的問題,《瑜伽師地論》都是在「意地」做詳細闡述的,因為只有「意地」纔可以到達,即不共法纔能夠到達。

比如,有的行者說「我昨天看到阿彌陀佛」,這些就是不共法的。這種不共法的除非是在特定的因緣、特別的緣分下來言說纔有意義。否則,如果行者種性不對等,就容易形成錯覺。

另外,成就到這種境界的行者,他言說時的目地是什麼?是為了幫助行者建立信心?因為這種言說是基於不共法的,而不共法的部分是不是真的成就,或者是他所言說的具體是什麼內容?除非我們自己證得那個地步才能知道。不然,不在同一個因緣、同一個種性下,是不太容易解釋的。

【問】:

剛才師兄講的那個問題,在《維摩詰經》裡應該也有類似的。維摩詰居士的房間不大,但是坐了很多人,而且還都坐在獅子座上。那個房間也沒有變大,而所有人都坐在裡面。我們要怎樣去理解他呢?應該是跟智慧神通有關吧?

【答】:

總體來講,經論上凡是提到有關神通的問題,絕大部分都是指智慧神通。大乘經典中,佛陀最常用的言說模式是:往昔無量劫前的某一個國土,某一個城市的東方有一片樹林,這個樹林叫什麼名字,樹林裡面有一個道場,裡面有一個奇異的行者,哪一天成就無上正覺。

如果我們把這種模式弄清楚了就會知道,它是言說一種發心模式,就是佛陀講的道種智行法。智慧神通雖然是不共法成就的,是離言說相的,但是還要用世間語言講出來,所以就很容易與化身世間的業用神通混淆在一起。

在《法華經》裡講到三轉世間、多寶佛從地湧出,這些都很容易被解釋成神話故事;但實際不是,它是言說一種不共法世間的智慧成就。大乘經典中,這類描述特別多,像多寶佛從地湧出,然後釋迦牟尼佛讓半個座,說:我留一半座給他。其實都是密法言說。

【問】:

所以就是《維摩詰經》裡面提到的,有多少菩薩坐獅子座,這是講成就者有了那個成就後,才能帶著你的這些菩薩去,所說的八百菩薩、八萬菩薩,指的是八正道成就。

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你有這樣的成就,你纔能夠去維摩詰居士的家裡去聽維摩詰經,就像舍利弗帶領六千比丘。都是說成就要到達那個地步的時候,我們才能去維摩詰居士家裡。所以講帶多少人,是指去的這個人,他自己的證量。

【答】:

確實是這樣的;在《維摩詰經》這部經典裡面,我印像是十六位聲聞弟子和四位菩薩,佛陀讓他們去見維摩詰居士,大家都不敢去,然後輪到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帶領大眾去見維摩詰居士。這裡面有很深刻的意義,那十六位行者與四位菩薩為什麼不能去見維摩詰居士?

【問】:因為成就不夠的時候聽不懂。

【答】:

沒錯;也就是說,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可以去?簡單講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居士,他倆是對等的。

【問】:

所以他可以帶自己的菩薩去,那些菩薩就是他自己的八正道,你做到那樣微細的時候,你纔能夠聽維摩詰居士講。你做不到這樣微細的八正道,你不能隨便去聽《維摩詰經》,不然的話,就像我們現在行十善業道是一回事了。

【答】:

關於維摩詰居士的行法,他和文殊師利菩薩有一段很長對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生起來的一切法是在世間可以運用的,那個運用顯相就是維摩詰居士。

裡面也講到舍利弗尊者和維摩詰居士講話的時候,維摩詰居士是斥責他們的,因為他們的行法模式沒有到達文殊師利菩薩的模式,所以必須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模式,才能與維摩詰居士的行法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