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問答》 2024-01-07
第一個問題:
【您剛纔講了四種佛教:宗教性的佛教,哲學性的佛教,行法實踐意義上的佛教和麪對當下成就無上正覺的佛教。您能否解釋一下宗教性的佛教跟行法實踐上的佛教有什麼區別?】
宗教性的佛教,比如民間信仰的、或者迷信的佛教,以及某些偏執的佛教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宗教意義的佛教。行法實踐的佛教,修行者從他的主觀上以某種方式想要符合生命解脫的規則,但是很有可能他的這種實踐,未必真的符合。比如現在的修行者,坐禪、唸佛,想見性、想成就無上正覺,坐禪和唸佛當然是行法實踐,但問題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呢?不一定!
我們在星期六的課程裏面會給您講清楚,特別要強調因和果的問題。就是我想要生命解脫的結果,必須要確定「因地」的種子,要和「果地」的結果要對應,如果不對應,那麼在因地怎樣用功,都不會得到那個結果。所以這個行法實踐意義上的佛教也是蠻普遍的。比如我是出家師,是基督教的信徒,我也有行法實踐,我認爲會到怎樣的地步,這些在佛教裏是這樣,在其他宗教裡也是這樣的。所以要特別強調一句,我們通過《覺悟華嚴經》的學習,大家需要開動腦筋,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張師兄講的,所以就是對的,這沒有直接關係。
我們判斷一個宗教、一種說法是不是符合他本來淳樸的面目,有個最簡單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宗教的言說一定是不違背理性的。假如某一件事情是違背理性的,或是您的理性不能到達的,那就要小心。儘管我們的理性有很多地方是不能到達的,理性有時會有缺陷。但是判斷一個說法、一個宗教,是不是將您帶到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去。基本來講,按照理性是可以判別的。這就是剛纔咱們談到的密契經驗,您會不會因爲某位上師他能夠鑽天入地、某一位大德因爲坐禪,他能夠上升忉利天、兜率天,於是就和這位上師、大德一起學習。這種經驗就是在您的理性之外的。
所以,這時候您就要有一個判斷:到底是不是這樣的?這些在星期六課程裏面講到密法言說的時候,都會講清楚,什麼叫做上升兜率天?我們在座的同學經過一起學習,每個人都能上升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我們會給大家說清楚,兜率天是怎樣的,你經過這樣的訓練,就可以到達兜率天,這是您能夠體驗的。只要把這個路徑講清楚,那麼這個目標就在您的理性所能到達的範圍之內。
如果我跟您說,通過某種實踐到達兜率天,但是這個實踐您要自己去建立,如果您不知道什麼叫兜率天,也不知道什麼叫體驗,這個時候就很麻煩。所以我們詮釋宗教經典裏面那些關鍵名詞的時候,一定和體驗相關。我們承認,在理性之外還有一些我們不能到達的地方,但是靠理性是可以判斷很多事情的。所以有很多修行者,儘管是在行法實踐的範圍裏面,但是他很難到達他所要的那個成就地,爲什麼?因爲因果不對應。
第二個問題: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我特別想深入經藏,給自己積累一些資糧,可是讀不懂。是不是現在開始就像小和尚那樣念念經,或者用張師兄講講的那些法數、種性等等,儘量去了解經裏面的密義。我試過讀《阿含經》,裡面的很多名詞比如「覺受」等等,這些一混在一起,我就暈了。想請張師兄針對關於怎麼積累資量、怎麼深入經藏的問題,給我們初學者提一些建議。第二個問題,「自我解脫」感覺比較好理解。但是對張師兄講的「無上正覺」我還是覺得比較模糊。】
關於第一個問題,因爲現在還沒有給您介紹密法言說的解讀,以及佛教關鍵理念的解讀方法,但您是可以讀經的。讀不懂沒關係,至少您對經裏的,比如描述的故事、場景,大概講了什麼,能瞭解一下,當我們提到那一部經的時候,您能有個印象就可以了。所以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不要直接去追求一百分的效果,這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我們學習一樣,從小學一年級上升到二年級,不是每個孩子都到一百分纔到二年級。我們逐漸逐漸學習,逐漸走入的過程隨着時間的積累,就對前面不瞭解的那些知識也會加以補充。也就是說,我一年級儘管不是一百分,但是隨着學習到二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再回到一年級,就可以到一百分了。不要指望直接就到一百分,然後到二年級,不是這樣的。
所以不要有壓力,您是可以讀經典的,但是不要指望,我一定要知道他在講什麼。不要強迫自己這樣。主要能熟悉那部經是怎樣一個場景,經文大概是怎麼說的就可以了,不要有壓力。行法實踐的宗旨,最終是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行法實踐,不一定要回到宗教有儀軌的方式才叫行法實踐,不是的!
那麼從行法實踐的用心來講,就是要強迫自我、要命令自我,要符合生命解脫的規定性。行法原則就是:當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再是意氣用事,能按照規則去實踐。實踐的越多,那麼行法實踐進步就越快,我們實踐的越少,則行法實踐進步的就越慢。它跟儀軌這些關係不大。這是第一個問題的解答。
第二個問題,關於無上正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嚴格講是分開的。「生命解脫」是以否定的方式,就是摒棄一切法對我的束縛和影響等等,就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還要再進一步,還要能根據您自己的體驗,如何獲得生命解脫,如何了知一切法,來構建您自己的應對這一切法的模式。比方說我們每個人在生活過程當中,都有貪嗔癡慢等等,這是自性法。
在我們具體面對貪、嗔這一法之前,我們沒有辦法構建一個總體的、原則性的模式,並且用這種方式就可以去除「貪」,不會的!您一定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解決。碰到這個問題,解決了,那麼之後總要構想一下,我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我通過哪些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問題?是這一類問題,而不只是這一個問題。
所以這就有一個用心的問題在裏面,就是我今天碰到這件事情,我思考一下,這件事的根本問題在哪兒?然後,明天我再碰見這件事情,我用昨天思考的方法能不能應對?如果再出現第三次是不是依然能夠運用自如?所以他總有一個前進的過程。那麼何時,您所總結出來的,適合您應對這一類問題的方法,能夠形成一種法則的時候,這個法則就是您從龍宮裏面集結出來的。如果您瞭解佛教經典集結方式、密法言說,您就可以把這一塊言說出來,可以變成一部經典。爲什麼?因爲它可以幫助別人去應對同樣的這一類問題。
所以,這時纔是進入到無上正覺階段。他不是簡單的碰到問題、解決問題,而是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起一個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能夠應對這一類的所有法。至於無上正覺的標準,以及它裏面的各種方式,我們之後都會介紹清楚。
第三個問題:
【關於「統理大衆」,其實也就是管理自己的身心覺受。它讓我想到理性跟感性的關係。當我們很理性的看待問題的時候,是不是慢慢的就會變得感性越來越少了?因爲我這次回國收到一些迴應。有位道家師傅幫我正骨的時候,說我有些東西是不是忍的太多了,因而就形成一種幹預之類的狀況。
我沒有覺得自己忍的很難受。我覺得我是自己在管理自己,比如說我的至親走了,心情當然也有低落的時候,但我是很理性的看待這些問題。我也有流淚的時候,但是我感覺到我感性的時刻,它並沒有影響到我很理性的處理一些生活上出現的問題。 我想問的是,管理自己的身心覺受,它最終的走向,是不是會讓我們變得太過理性了,而感性就越來越少了?會是這樣嗎?】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在宗教言說裏面,不光是佛教,包括基督教的《聖經》也是一樣的。不是要去除所有感性,不是這樣的!修行者並不是要變得冷酷無情,變成像木頭一樣,決定不是!感性的東西是要有的。但是這些感性是通過管理之後呈現出來的。至於感性的東西,我們在週六的課程裏還會詳細去講。
感性的東西可以從兩個方面獲得;一個是從外向內,第二種是從內向外。我們在經典裏看到十方諸佛世界的莊嚴、黃金爲地、寶樹成行等等,這些都是針對感性、感受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必須要有感受。比如佛教裏講到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十萬億佛土」不是跟您現在的這個位置是同一個地方。
世尊爲什麼總是在經典裏面強調,成就位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或者是多少年以後?世尊給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授記說,你們都是要在無量劫之後,在南方的那個世界成就無上正覺。爲什麼都是有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這是經典的一種言說方式。凡是通過時間和空間,作爲媒介表達的這些東西,強調的都是,要在生命的感受中呈現出來。不是我們認爲的,我要等到坐飛機到多少星系以外的地方,或者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地球年之後纔會呈現,決定不是!
他講的是一種生命體驗。這個體驗是依賴什麼呈現的呢?依賴於時間和空間去呈現的。所以,修行者不是無情無義的,不是沒有感性的,要有的。但是這個感性不要給我們造成困擾和束縛,也就是說,我見到親人離去,我見到衆生受苦受難,我心裏也是蠻難受的,但是這個難受不會讓自己迷失、讓我失去控制。不會的!
並不是說我的親人走了,我在外表上不能表現出來,乃至於我在心裏面都不要動一下,那就變成了像木頭一樣。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您想想看,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到華藏世界,它就在我們當下。我們周圍那麼多的親人還在指望我們,對不對?下一輩子我要去哪兒?難道真的要到地球以西的另外一個星系上去,或者另外一個空間去,又或者到宇宙深處的某個黑洞裏面去,認爲那是極樂世界,我們再也不回到地球上了,不是!
我們地球上有那麼多的親人、朋友,他們不指望我們,指望誰呢?所以不是去除感性、感覺這些東西,也不是沒有感情,而是這些東西,我們能夠管理它、利用它,讓它們不會對我造成困擾、造成束縛。
如果您去宗教裏面學習的話,有很多東西跟我們的說法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您也要拿出理性去判斷,是不是這樣的?站在《覺悟華嚴經》,我給您介紹的這個思想體系,依賴於佛經的解讀,修行者、成就者不是無情無義的,不是沒有感性認知的。這裏有一個原則性的東西,就是隻有智慧,沒有感性,那個智慧是空洞的;而沒有智慧,只有感性、感覺的時候,那個感性和感覺是盲目的。修行者要做到的是:既有無上智慧,又有生命體驗,這兩個合在一起纔行。
第四個問題:
【剛纔說到從外向內、從內向外。從內向外的這部分,是不是要到入滅盡定階段纔能夠顯現出來?】
對的,這個判斷非常準確!這是在入滅盡定行法以後纔有的。什麼叫自內向外?咱們稍微對比一下,「自外向內」的意思是別教菩薩行法階段,就是這一法生起,我去面對它,我要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別教菩薩行法階段。也就是說,儘管我是主動的,要面對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是從自身的體驗來講的,是因爲外面這一法先生起,我對它生起關注,纔去解決它,這是別教菩薩行法階段。
入滅盡定行法和等妙覺位行法是「自內向外」的。就是我能夠命令自己、強迫自己這樣做,並且這種命令和強迫是出於自然而然的智慧力量。
所以您問的問題是非常好的,它兩個方向不一樣。
我們這次講佛教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要把修行者到成就無上正覺之間,分成三段來講,首先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之前的經典演說方式、行法模式、行法體驗是怎樣的。然後再把不共別教菩薩,從證諸法不空到無生法忍之間,他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惟模式又是怎樣的,體驗是怎樣的。之後是第三個階段,等妙覺位根本智行法時期是怎樣生起的,我們都會完全講清楚。但這需要時間,大家要有耐心。
第五個問題:
【您剛纔講到生命解脫的時候,您講到它是指方法與體驗的關係,不是方法與目標的關係。我有一個問題,因爲在我身邊有一些同修會說,我念佛當下也是可以得到輕安的。這是否符合您講的「方法與體驗」的關係?如果不是,那您講的這個「方法與體驗」是指什麼?】
唸佛得到輕安,我們在接下來的講課裏面,要給大家澄清種種概念。比如輕安、解脫,它是有很嚴格的標準和有邊界的。就是必須要區分開,我是得世間輕安,還是得生命解脫的輕安,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世間的輕安,靠無想定就可以獲得,而出世間生命解脫的輕安,不是靠無想定就可以獲得的。當您談到,我靠唸佛可以獲得一心清淨的時候,這就要確定你說的一心清淨,是無想定獲得的世間一心清淨,還是出世間的梵行清淨?所以是不一樣的,要把邊界劃分清楚。
至於說我通過怎樣唸佛號,能夠獲得出世間的梵行清淨,那是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因此必須要把梵行清淨,或者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出三界成就,把它的核心理念講清楚,然後確立我念佛的方法,是啓動指向梵行清淨的「因」那個種子。如果我念佛所啓動的那個因、那個力量,不是指向梵行清淨的,你怎樣唸佛也不會到梵行清淨、也不會出三界。所以都要把它講清楚。
我們常聽到有這樣的說法,比如「有佛有淨土,猶如帶角虎」,「萬修萬人去」,這都是我們唸佛法門裏面所講的。這句話對不對?當然對!「萬修萬人去」是指它非常穩當、非常確定,我念佛就能成就無上正覺。但是我們也常常聽大德們講到:「末法時期,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
現在我作爲淨土宗的修行者,我每天唸佛,您告訴我,我是能「萬修萬人去」呢?還是「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您是把我擺在哪一邊呢?既然「萬修萬人去」,我爲什麼就變成了「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這兩個你要取一個,所以就必須要把「萬修萬人去」它最核心的東西表達出來,解釋清楚。就是說你念佛必須要符合這樣的方法,啓動那個指向極樂世界成就的、指向梵行清淨的那個「因」。「因」就是核心因素。你按這種方式去唸佛,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這是我們在後面要談到的「因果」問題,就是因和果必須要有「同質性」。「同質性」的意思就是:我念佛啓動的那個因、那個力量、那個種子與梵行清淨、極樂世界的果地成就,必須是同一個「質」。如果不是同一個,那就是「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所以這也是很多修行者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我念誦佛號,我得輕安,是不是就是當下往生極樂世界?未必!自己要看清楚,是不是符合往生極樂世界的那個規定性。
其他同學還有問題嗎?如果沒有問題,我們今天就到這兒吧。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