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嚴四十位行法與四智行法的關係
【問】: 華嚴經四十位行法與四智行法的關係?
【答】:
首先說轉八識成四智,進入到四智法的修行階段,實際上是從聞法模式進入到覺知模式的修行階段。剛開始進入到覺知模式階段,在大乘佛教看來,是一個修行者從凡夫地要到達圓滿成就地的過程中最初的起點。
這個最初的起點,在華嚴經裡就是初住位。從初住位到第十地位這四十位行法,是依照次第成就的,又是按照四智行法來言說的,也就是同時生起的。
說次第成就,是依總體來說,後面的位次要依靠前面的修法成就才能生起。而說同時生起,是指並不是等到前一位要到達一百分,後一位的修法才能生起,不同位次的行法亦可以同時精進。比如說初行位,並不是要等到十住位完全圓滿之後,才能生起,而是當第七住位修法圓滿之後,甚至更早的位次成就之後,就可以生起初行位。當然隨着修法的精進和深入微細,後面的行法階段越是深入,前面的行法就更趨於圓滿,前後修法是相互促進的。
需要注意的是,轉八識成四智,並非要完全除滅八識的作用而生起四智,也並非一朝見性,八識的作用模式就能馬上完全轉入到四智模式。這需要知見和行法兩方面的作用,知見的成就可以頓悟,可以很快,而行法是要去除凡夫種性的八識作用習氣,聲聞種性的分別法作用習氣等等,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大乘佛教的行法,是由知見成就作為先導的。《華嚴經》的教義告訴我們,十地位的行法要以三賢位為先導。沒有三賢位的智慧成就,十地位的行法就不完全是《華嚴經》圓教意義的十地位法。我們從《華嚴經》中,可以看到非常詳細的經文依據。
四智行法是用世間方位表示的,這本身是一種密法言說。在華嚴經裡,十住位對應大圓鏡智,十行位對應平等性智,十迴向位對應妙觀察智,十地位對應成所作智。
先說初位成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位行法,第一位都是這一位行法的種性位。也就是說初住位是十住位的種性位,初行位是十行位的種性位,初迴向位和初地位依此類推。種性,簡單地說就是思惟模式。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種性模式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種性,在修行方法上不同。行者在學習《華嚴經》的過程中,要能知道自己是在哪一個位次上修行,它的種性模式是什麼樣的,這樣纔能夠真正契入到那個位次的行法中去。還有,初位是這一種性的根本智。
第十位代表這一種性的圓滿境界相。從第一位到第十位是整個種性建立的修法過程。比方說,從初發心住到灌頂住的過程中,第七不退住是種性模式證入,從第八住到第十住相當於是把這種成就擴大和入微細。第十位灌頂住,就是四智法的大圓鏡智。灌頂住和如來地智慧是相等的。
同樣,初地位歡喜地,是登地位的這種修行模式建立,到第七遠行地,是該種性模式的證入,第八、九、十地,是把第七遠行地以後的行法擴大和入微細。第十位法雲地,就是四智法的成所作智。第十位是這一種性的差別智成就。
綜上可知,從初位到第十位,就是此種性下的根本智與差別智成就,從初位至第十位,即是成就此種性下的一切法。詳細的解讀後面的章節單獨會講到。
「地」是不同種性下的有情眾生,覺知一切法的所依處,也就是此種性下的「眾生身」。不同種性對於「地」的解讀是不一樣的。人天種性以五蘊法為地,聲聞種性以寂滅法為地,三乘菩薩種性以平等法為地。圓教中,十住位菩薩以般若成就為地,十行位菩薩以善思惟為地,十迴向位菩薩以起相應微細智為地,十地位菩薩以念念生起世間莊嚴為地,等覺位菩薩以上以一切法為地。
等覺位詳細的行法模式,另外再做解釋。這就是四智行法和《華嚴經》四十位行法的對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