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驗證是否在極樂世界?》
2024-2-3
【問】:關於極樂世界的體驗,除了梵行清淨和行法精進之外,是不是需要將《佛說阿彌陀經》裏所有的法數和密法言說,把它變成自己的體驗,纔能夠真正的驗證是否在極樂世界?我很好奇我自己是不是在極樂世界,因爲我真的很開心,也感覺自己得梵行清淨,時時刻刻都在想怎樣在行法上不斷精進。那麼我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就已經能夠證明自己是在極樂世界呢?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覺得很多人都應在極樂世界
【答】:由於歷史原因,佛教經典進入中國不是成批的、系統的進來的,它是零散進來的。因此在解讀不同經典,構建整體佛教體系的時候,就出現了宗派,按照宗派思想去解讀,但是無論怎樣佛教經典本身是一貫性的。當我們讀到經典間有不同說法的時候,有個原則,就是有一個必然性的假設「經典一定是正確的」。儘管兩個說法是矛盾的,但肯定的是他們之間有什麼樣的因緣纔會那樣講。否則它們爲什麼講的不一樣,於是就把它分成行法次第。
其實,過去不是很強調行法次第,在善知識們的著書裏面,行法次第的概念也不是很明確。只是在《華嚴經》裏才說的很明確,就是你必須按某個行法次第談具體行法,不同次第之間的知見不能相互影響。即便是佛講的,不同行法次第之間的思想如果相互幹擾的話,也是邪知見。
《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經典,現在基本上修行者每天都要讀。這部經裏有非常多的大乘佛教、祕密佛教的言說,包括法數的問題,十方的問題,還有三十七道品等等。解讀這些經典,有一個地方需要注意,就是我們學習經典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成就者面對一切法時的那個理論、原則和方法。因爲隨着時代的變遷,每個時期的修行者,雖然面對一切法的類型不一樣,但是原則不變,獲得梵行清淨,得生命解脫,那個原則標準是不變的,但因緣會變。
所以解讀經典的時候,其核心的東西一定不能錯,核心的、原則性錯誤不能靠苦行和細節去彌補。如果原則性是對的,細節可以靠深入經藏去彌補。比如解讀《佛說阿彌陀經》,一旦我們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解釋成宇宙裏面某件事情的時候,這就是原則性錯誤,苦行是不能彌補的。
因此,我們要把《華嚴經》裏整個佛教講到的密法言說、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作爲學習華嚴經最核心的東西提出來。《佛說阿彌陀經》裏談到的法數、三十七道品、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等,這些都是密法言說,要知道它們在生活中所針對的是我們生命體驗的哪一塊?當面對問題要解決時,要知道這個問題是怎麼來的,應怎樣面對?在這過程裏面,知道哪一塊是從東方生起的;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哪一塊是南方自我因素積極的參與;然後,看清楚如實知這一法在西方,而真正解決獲得一種切實的生命體驗在北方,然後再繼續在細節的地方深入。
談到關於「是不是很多人都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如來極樂世界?」,確實是很多人都可以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但是,並不是所有能夠體驗到阿彌陀如來一切法的修行者都能安住在極樂世界。比如我們要上升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乃至他化天,從經典的角度,我們會認爲要到夜摩天、兜率天真的不容易。但實際上幾乎所有衆生,特別是人天衆生總是在夜摩天、兜率天來回來去、上上下下的,只是不認識這種體驗就是在夜摩天、他化天或是在無想天。因爲不認識,所以也就不能安住。
因此,在行法實踐中有兩樣東西很核心。第一個就是我知道我的行法實踐在哪,第二個能安住。知道容易一點,我們現在把佛教理論、佛教哲學、行法次第講清楚,您就知道自己的行法並不困難。但是安住不容易,也就是要知道有沒有安住在哪種成就位?因爲安住是要反覆訓練的,什麼時候能以滅盡定行法安住在這種狀態裏面,就到實報莊嚴土。如果有時還不能安住,還會錯失,那就慢慢再努力。但是「如實知」的部分不能缺乏,如果知道的部分錯了,那就沒辦法,因爲連知道都不知道怎麼可能行法實踐會證得呢?
【問】:對安住的概念,按照剛纔講的這個模式從一開始要能夠面對問題,然後如實知,並能去解決問題到北邊成就。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因爲總會有問題出現,它是一個動態的安住。就是說面對所有問題的時候,我都能夠正視問題,並保持自己梵行清淨的狀態,不是從情緒上面去講這個安住,不是說我這人就不發脾氣了,是一個始終都保持自我因素的主動參與和解決問題的喜悅,這個叫安住嗎?
【答】:您可以認爲安住是一種原則、準則。什麼時候把安住作爲一種法則的時候,就是安住在實報莊嚴土。但是作爲準則、法則要經過訓練,需要強調的不是對一切法一蹴而就的。也可能對某一類法是率先到達,因爲我們生活當中一切法無有盡頭,譬如到達普賢菩薩法界。比方在生活當中貪嗔癡慢疑煩惱習氣這一些法。可能在其中一法中我已經可以安住梵行清淨,但不意味着在所有法中都能安住梵行清淨,要一法一法慢慢來。
當「在這一法可以安住,那一法還沒有到達安住」時, 其實按佛教理論來講此時是分兩部分的:一是說我已經認識到我在那一法當中還沒有到成就位,還沒有「安住」。其實這種認知也叫安住,安住了「如實知」。在行法實踐中,這一法我知道還沒安住,但是我在磨練,在如實體驗,所以它分的越來越細,從原則上把握它就可以了。沒有人一下子能直接到所有法。佛教裏爲什麼要有普賢菩薩法界?就是因爲一切法無有盡。
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家們因爲在某個領域成爲精英,成爲領軍人物,於是就認爲他們在宗教裏也了知一切,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很多科學家,很多知識精英,當到達宗教領域的時候,很多知見是很普通的,甚至於有很大的誤區。在他那個領域是精英,能夠安住在他的學科裏面是沒錯,但是到另一領域也需要從頭來。
談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時候,並不是說某一法到十回向位了,於是所有法都到十回向位,任何一法生起都要有從十信位到等妙覺位的過程。所以不要從總相上去要求自己,爲什麼昨天這件事情行,今天換了另件事爲什麼不行呢?不要這麼責備自己。因爲我們面對某一法,它的因緣力量都不一樣,只要能面對它、解決它就可以了。
文殊師利菩薩講,大乘菩薩行法與聲聞修行者的差別很重要。就是當一件事情幹擾到我的時候,我會生起懺悔心,這個懺悔心在聲聞種性行法裏面是必須的,就是這件事情做錯了,做的不圓滿,有煩惱有懺悔。而大乘菩薩行法的根本戒律就是梵行清淨和行法精進,如果這件事做錯了,如果責備、懺悔對梵行清淨是一種影響,那麼這種懺悔本身就是破戒行爲。所以,碰到某一法努力去做到最好;即便這次沒做好也不用煩惱,下次繼續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