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眼」對應五蘊的「行」成就
【問】: 法眼針對五蘊法的哪個成就?
【答】:
前面講義中提到破除五蘊法,成就五眼圓明,照見五蘊皆空等等。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成就照見五蘊皆空,兩者是這樣的關係,從修行者來說,與肉眼相對的就是「色」法,與天眼相對的是「受」法,與慧眼相對的是「想」法,與法眼相對的是「行」法,與佛眼相對的是「識」法。
照見的意思首先是要能觀察覺知,然後是生起勝妙思惟,達到了了分明、無所住、無所著。好像鏡子一樣,首先要能照見,然後是不受束縛和困擾等等。如果沒有觀察覺知和勝妙思惟,五眼的作用就不能生起。
五眼對應五蘊的說法,是在《大寶積經·無畏德菩薩會》中提到的,裡面有無畏德菩薩和大迦葉尊者論義,演說如何是五眼,如何是見佛等等。
我們現在來解釋五蘊的「行」和「法眼」。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其中的「行」是指生起作意思惟。「行」不是指具體的行為,具體的行為是粗相,念頭的生起是微細相。有念頭上的作意生起,然後纔有具體的行為。
十二緣生法中有「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明色」等等,「行」是指因為無明生起作意思惟,和五蘊中的「行」是同樣的意義。十二緣生法是把一念作意生起,到生起覺受,然後是愛、取、有、分別、執著,一直到老病死的過程都說清楚了。一切眾生對於世間一切法,生起分別執著,然後就會有生老病死。
在華嚴四智行法中有「十行位」,「行」同樣是代表生起作意思惟。華嚴四智法中講到「行為」的行,更多是指「十地位」入世間行為化的行法。上座部經典中常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行」也是指生起作意思惟。「行為」上的行法是化身世間的行法,化身世間的行法是從作意思惟開始。《華嚴經》十行位是功德林菩薩作法主,入善思惟三昧,然後生起十行位演說,思惟可知其準確意義。
功德林菩薩演說十行位行法,即《十無盡藏品》,是指華嚴行者起心動念即是道種,代表從善思惟三昧生起,到達十迴向、十地位。這個「十行位」生起「道種」即是正知見和正思惟,能夠指導具體的行法落實。具體的行法落實即是道種智,道種智行法就是正知見和正思惟的入世間具體顯現。三世諸佛皆要演說《十無盡藏品》,思惟可知其義。
凡夫種性五蘊法的「行」是生起分別執著的種子,是生起生死輪迴的種子。佛陀在十二緣生法的理論中已經說清楚了,能夠正觀十二法的修行者就能夠得慧解脫。
眾生一念作意生起,然後到達入世間的具體行為,依照兩種不同的模式,可以到達兩種不同的世間。一是依照凡夫種性八識模式生起染著世間,一是依照四智模式生起清淨世間。佛經中說的「右旋」、「右繞」模式,即是四智行法模式,或者說是般若智慧模式,能夠生起清淨世間。凡夫分別執著作意就是「南閻浮提」種性,「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凡夫世間又分為三界諸天、六道眾生,都是不同種性作意所成。
修行者的作意模式也分很多種,可以分為聲聞緣覺、權教別教、華嚴行法等等,都不一樣。我們前面說到,有七種模式的作意能夠讓修行者遠離世間「欲」法,遠離三界法,比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觀察作意、精進作意等等。
不同種性修行者所能到達的世間也有無量種,所以纔有無量諸佛世間和無量菩薩行法。但是總體來說,無非染著世間和清淨世間;到達金剛種性的修行者,於兩種世間皆能自在無礙,即是到達普賢菩薩法界。
「行」既然是生起一切法的種子,那麼能以智慧力明瞭種子的性相體用、生滅流轉,對我們來說就是「照見」。「照見」即是法眼生起。
理解了什麼是「行」,再來看什麼是法眼。
法眼是指明瞭諸行生滅、明瞭諸法實際的能力,明瞭一切法的性相體用、因果生滅等等,在經典中有很多種關於法眼的說法。佛經中亦說到菩薩十種智,我們可以通過十種「智」,來具體定義什麼是法眼。
普光明殿四十位行法的初住位,即是修行者緣於十種智而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
「是處非處智」也稱作「處非處智」。
這十種智在佛教理論中非常重要,不但在佛經中常常被提及,而且也是貫穿整部《華嚴經》的思想核心和成就目標。其中,十信位智首菩薩生起《淨行品》大問,十住位法慧菩薩演說初發心住和梵行清淨具體行法,以及十行位功德林菩薩演說圓滿真實行成就等等,都有具體表述。十行之後,經歷十迴向、十地和等覺位行法精進,到達妙覺如來地,此十種智即成為如來地的十種力。
修行者若能具備此十種智,乃至十種力,即是圓滿法眼成就。八十華嚴第一品《世主妙嚴品》,在六十華嚴即翻譯作《世間淨眼品》。
「是處非處」的意思是說,一個念頭生起,一件事情初始,行者能夠根據當下的情況,明瞭其生起因緣、體性、所住、形狀、流轉、覺知、壞滅等等。「是處」的意思是指,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有如是因緣生起,最終就有如是結果。這是知「是處」智。
反過來,是知道「非是因非是果」,對於這件事情,什麼樣的種性,什麼樣的因緣,最終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都能明瞭,這是知「非處」智。比如,《楞嚴經》中,佛陀與阿難尊者這樣說:【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這就是「是處非處智」,因地生起如是心,果地一定有如是果。如果因地發心和果地的目標不相應,就不可能得到那個結果。所謂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修行者成就「是處非處智」,需要對於諸法的因果體性、流轉生滅等等,皆能明瞭。不單是明瞭最初的「因」和究竟的「果」能否相應,還需要明瞭從最初「因」如何到達究竟的「果」;需要怎樣的行法次第,每個行法次第中,「因」是如何、「果」是如何;每一個行法次第如何升進、如何建立、如何守護、如何退轉,以及升進、建立、守護、退轉等各個因素的顯相、覺知等等一切法,要能於此一切法皆能甚深微細明瞭通達。
比如,佛在大般若經中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於不同種性的修行者、在不同的行法次第,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其名稱和顯相皆不相同,有的稱作阿鞞跋致,有的稱作般若波羅蜜,有的稱作無生忍、無生法忍、不動地、灌頂位、一生補處等等。 雖然名相不同,但是核心意義一致,都是指向最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對於修行者來說,既然行法實踐的目標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必須要知道,在目前的行法中,要如何能夠切實落實無上正覺的種子和行法,在當前的種子上下功夫,那麼最終結果才一定是無上正覺。
這就是「是處非處智」,是具體成就法眼的行法。
一念作意生起即是五蘊法中「行」的生起。修行者要成就法眼,要能明瞭怎樣生起是南閻浮提凡夫種性,怎樣是聲聞別教種性,怎樣是菩薩種性,怎樣是如來種性。實際上不同種性作意思惟就是成就那一種性的諸天和諸世界。修行者能通達十種智即是圓滿的法眼成就,眾生如何六道輪轉、如何死此生彼、如何成就清淨法界、如何到達無上正覺,皆能明瞭無有疑惑。法眼並非一蹴而就,但是明瞭一二分,也是法眼開啟一二分。
修行者開啟法眼,假以種種行法實踐入滅盡定,然後才能藉助化身世間種種因緣,到達各個種性眾生世間無有障礙。此時的菩薩法眼就會逐步轉化為菩薩入世間力用,最終成就如來十力。
《華嚴經》中有兩個地方具體說到十智成就,一是在十行位的灌頂位,由功德林菩薩演說菩薩善思惟成就與諸佛等同。另外是在如來地《離世間品》兩百問中,由普賢菩薩演說十種「成如來力」。「成如來力」是指這十種智從初發心以來,經歷四智行法及等妙覺位,最終就是如來十力。
這是關於法眼的問題,我們只介紹了「是處非處智」,詳細來說,要十種智完全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