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理解「當下成就」與「未來可得」?
【問】:
去除「異身、異時、異地成就」的理念,當下成就,是不是說行者內在覺知模式建立起來,就是當下成就的模式?
【答】:
詳細來講,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的建立,是直接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的起始點。
為什麼能當下成就?我們上一次介紹「見性」時講到,「見」是在生命當中一定要能夠生起觀察、覺知、思惟,這是最基本的「見」。所謂的「見」一切法,「見」一法,是指我們不是聽來的,而是在生命當中要能夠有覺知,有思惟、有觀察,這才叫「見」。
講到「性」時,要知道「性」在何處,「性」是怎樣的狀態,怎樣的呈現。如果只是概念上講,張三見性了,李四見性了,這只是一個妄想相而已。作為修行者,一定要有能力把它詳細地呈現出來。這樣對於自己是否見性,在何處見性,怎樣纔是見性,才會很清楚。
對於問題中講到的「當下成就」與「未來成就」,我們上一次介紹「見性」時,「性」是分兩部分來說的。
佛教中見性的「性」,其實就是哲學裡講的一切法的本體。 「性」的呈現,或者講「性」的作用,就是哲學裡的認識本體所生起的作用。所以講到本體時,因為本體是自有永有的,是依自為本而生起的,沒有一個因緣能生起自性的部分,它是依照本體的力量,無加行生起的。
「無加行」是指它本來就有的,不需要任何種子來生起。反過來講,就是沒有一個因緣或者沒有一法能夠阻止本體的存在。再換一種說法,本體既然是自有永有的,無加行生起的生命本有的存在,它就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定的。如果某一法昨天有,今天沒有了,那麼這一法一定不是本體本身,而只是本體生起的作用。所以如果本體是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定的,即「A處是,B處不是」、「今天不是,明天是」,這就一定不是諸法的本體。
因此,要見證諸法本體,用不著等到明天,用不著換處所,因為它是無加行力生起的、是遍一切法的、是自有永有的、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定的,所以見「性」的本體,當下就可以見到。
那麼怎樣纔算見到?因為見性本身是諸法本有的,不需要加行力生起,所以我們要見證它時,任何一種加行力、任何一種條件限定,都是不能到達諸法本體的。
這裏大家要清楚,就是要見證諸法的本體,我們如果是以一種思惟、一種行法、一種作為、一種因緣想要到達諸法的本體,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諸法本身不是靠因緣來生起的,它是遍一切處的,自有永有的,不以時間和空間來改變的。所以要見到它,只有把所有的條件、所有的思惟、所有的行為因緣完全去掉,所見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所在處,就是自性本體所在處。這就是佛教經典中的「一切智」、「無生忍」,是當下可得的。
這裡有一個地方很關鍵,就是一定要能見一切法。如果我們在一切法之外,去找那個本體,這在佛教中是「斷滅的」,在哲學裡叫「虛無的」。換句話講,一切法的本體是在一切法中呈現出來的。一切法中的每一法都不是那個本體本身,但是一切法的本體是通過一切法而呈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見到一切法,這一切法就是本體的呈現,所以是當下可得的。
這是關於本體的部分,就是哲學裡講的本體論,是探究形而上的先驗理性、純理性的部分;在佛教中叫「如來地本具的一切法呈現」,不需要加入個人的判斷、個人的思惟、個人的行法、個體經驗。就像禪宗講的『說似一物即不中』,在經典的語言,就是要用否定的方式來言說一切法本體的部分。如果行者能見一切法而沒有分別和執取,就是當下可得,就是證得一切智,得無生忍,入阿鞞跋致地。
所以,依哲學這是超越人類的認識形式的。人類的認識形式是人類建立的,比方說數學、物理、化學,這些規則是人類建立的,對於一切法它本來的內容、本體來講,人類的建立只是利於人類去認識它,再換一次文明的時候,很可能我們再建立的認識諸法的形式是不一様的,模式是不一様的,但是諸法本體是不變的,這就是當下可得,因為它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定。
未來可得的部分,是講具體的實踐操作,就是見性之後,到底我的生命有什麼様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在一一諸法當中來建立的,這是另外一回事,在經典裡講,就是用肯定的形式來看的。
我們講華嚴行法的時候,提到別教行法是以染浄模式建立行法的;染浄模式裡面我們是有所去除、有所執取的。但是如果真正到逹見性位,也就是華嚴行法十住位以後的階段,肯定的方式就很重要,我們不能把生命當中的某一法砍掉、止息掉,以這種方式就不能到逹見性模式。而是要用肯定的模式,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都是生命生起的,只不過這一切法生起之後對我有影響和束縛。如何從凡夫種性到逹菩薩種性,到逹無上正覺,這個到逹無上正覺的過程,不是諸法本身的呈現形式有所改變,是它對我們影響的模式改變。
所以見性,一個是無加行力生起的,當下可得;第二個就是自性本身生起一一法,如何在一一法當中建立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個在經典裡面來說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得無生法忍,經典語言就是,世尊授記我們於未來的某一個地方成就無上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