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首、佛足應怎樣理解?

【問】:對佛首、佛足應怎樣理解?

【答】:

如何理解佛足和佛首的問題,必須先把這兩個概念先體會到、想清楚,才能具體談十住位佛上升須彌山頂,天帝釋請佛入妙聖殿到底在講什麼,在此基礎上才能再講佛足與佛首的問題。

對於外面的一切法,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有直接的、表淺的覺知和觀察,最後彙集到意地。外面這一切法到達意地,開始進入報身世間。因為佛是在意地報身世間成就之後,回過來再到眼、耳、鼻、舌、身,所能覺知觀察的一切法,即從外先到內,從內成就報身之後,再回到一切法當中,有這樣一個過程。

在第一個階段,從外在的一切法到達意地,即到達《華嚴經》十住位,進入空法的部分,這裏就是佛足。意地成就,或者在《華嚴經》裏面到達十住位,得無生忍,證諸法空就在這裏。所以證諸法空一定是我們能夠感知到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意地能夠看到它們,但是不執取它們,這是證諸法空。證諸法空就是佛足,佛足是內在報身世間開始建立的角度來講的。

何謂佛首呢?因為只證一切法空還不行,還要再回到一切法中,空有兩個同時成就,這時就到佛首。佛經的語言,假如不用比喻的方式、形像的方式來講的話,對於兩千多年前的人是不容易理解的。

【問】:

首先要證一切法空,意地要能夠看到這一切法,但不會執取。然後再把自己的覺受帶回到一切法當中,去體驗它,對不對?

【答】:

這個方向沒錯。我們講過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具體講過怎麼認識它,及其行法特徵。只是沒講如來地的這一部分,因為先要把無生忍、無生法忍認清,才能仔細探討如來地的問題。

為什麼在凡夫地的時候不叫在如來地,必須要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之後,再回到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時,才叫如來地,才叫法身世間?

從外面的一切法到眼、耳、鼻、舌、身,然後到意地,從外往內的這個方向成就無生忍;然後於內在報身世間成就無生法忍;最後依內在的智慧力再回到眼、耳、鼻、舌、身,所覺知的一切法,這時我們看到的一切法纔是如來法身世間。所以,不能在凡夫種性就說我現在就在如來法身世間。

如來法身世間與凡夫種性所見世間有什麼差別?如果從一切法的顯相來講,我們所在的這一切法世間就是如來法身世間。問題是作為修行者如何去證得?證得的時候到底都包括什麼?自己要能判斷出來在這一部分確實證得了如來法身世間。所以有很詳細的標準。

在修行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準確明瞭,否則修了半天不知道什麼叫無生忍、什麼叫無生法忍,我們又如何證得呢?比方說我們要證諸法空,不知道什麼叫做法空,也不知道行法特徵是怎樣的,那是沒辦法證得的。

【問】:

現在慢慢開始比較仔細的去思惟一個名相,不再只是從概念上去認識,可以把它拓展成一個過程,或者是一種有自己體驗的覺受。

【答】:

宗教的經典有一個特徵:對於言說的名相、內容,我們一定要保證概念準確,因為這裏包括體驗的問題。它一定不是隻在知識層面說概念很準確,而是要在自己的生命體驗裏能夠找到它。

與哲學、知識不一樣,哲學與知識是把概念闡述清楚,我們就知道它是怎麼回事了。譬如當我們定義蘋果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東西叫蘋果,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證得蘋果的實相,必須要有體驗纔行!為什麼它叫蘋果而不叫別的?我們怎麼知道它是蘋果?作為蘋果與其他的水果有什麼差別?當這些問題生起的時候,我們對蘋果這個概念才會有體會。宗教要的是這個體驗,不是到概念就停止了,還需繼續追問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