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嗔癡慢是自性中本有的嗎?》
2023-9-23
【問】:有說喜怒哀樂、貪嗔癡慢是我們自性中有的,末學覺得這麼說不對,應該說這些是凡夫阿賴耶識中存貯的煩惱種子,它們遇緣就會生起,就會顯現。自性是本自清浄、本無生滅、本不動搖的。雖然它能生萬法,但是因為生起萬法的模式不同,萬法的顯現也會不同:如果是按照右旋模式,生起的就是四智法世間的清浄法;如果是左旋模式,生起的就是凡夫八識世間的貪嗔癡慢等染濁法。所以,喜怒哀樂、貪嗔癡慢這些染濁法是我們凡夫我執我見的作意模式帶來的,自性地中沒有這些。請問張師兄這麼理解可以嗎?
【答】:這個問題應該是新來的同學提出來的吧。
「喜怒哀樂、貪嗔癡慢是凡夫阿賴耶識中存儲的煩惱種子,遇緣就會生起,就會顯現。」若在凡夫種性、二乘聲聞、共法別教階段來看,這種理念沒有錯,但如果進入到華嚴行法中來的話,這種理念就需要調整,甚至是錯謬的。為什麼?在華嚴行法理論中,「自性本自清凈、本無生滅、本不動搖」和凡夫種性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慢」不是兩樣東西,「自性本自清凈、本無生滅、本不動搖」在凡夫種性中的表現就是「喜怒哀樂,貪嗔癡慢」,在「喜怒哀樂,貪嗔癡慢」之外,沒有另外一個「自性本自清凈」。
《楞嚴經》中世尊給阿難尊者談到同樣的道理: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何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一切法,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妙真如性」即自性清淨。
要知道不是因為我們有貪嗔癡慢、喜怒哀樂纔在娑婆世界,而是因為我們在凡夫種性,因此纔有喜怒哀樂、貪嗔癡慢。我們很容易有這樣的理念,認為一生到地球來,是因為一切法皆是染濁的,所以纔到了娑婆世界,不是這樣!是因為我們是凡夫種性,所見的一切法纔是娑婆世界。假如我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種性,所見的一切法即是極樂世界。
換句話說,我們在凡夫種性時,自性地一切法的表現就是喜怒哀樂、貪嗔癡慢,自性不是和凡夫地的一切法分開。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皆是自性法的具體顯現。世尊在入滅之前曾跟阿難尊者講:我的後背很痛,你把墊子多鋪幾層,這樣我坐在那邊就沒有那麼痛。背很痛即是自性法,並不因為世尊成就了無上正覺,世尊的後背就不會痛。但是世尊不會因為這個苦受就有喜怒哀樂、貪嗔癡慢的染濁法生起。世尊知道苦受本身就是自性清浄的表現,苦受之外沒有另外的自性清凈。
世尊在般若經中有言:無上正覺、諸佛如來不能說有煩惱,不能說無煩惱。如果說諸佛如來是究竟無煩惱,即是斷滅見;如果說諸佛如來不能斷除煩惱,即是常見,「諸佛如來非斷見,非常見,非有煩惱,非無煩惱」,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從華嚴行法的角度看,《入法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處演說「十方諸佛普照法界修多羅」時,大海之中有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大海中的一萬諸龍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是代表凡夫種性中與生俱來的那些生起喜怒哀樂、貪嗔癡慢的力量,如果修行者能以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力加以統領、加以管理的話,喜怒哀樂、貪嗔癡慢的生命力量就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就會成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力量。
「自性本自清凈、本無生滅、本不動搖」,「本不動搖」是什麼意思?它和金剛種性的「金剛」是一個意思。「本不動搖」是指自性中某一法的力量生起之後,沒有必要去轉變它,這一法本身的存在就是這一法自性的呈現,這時即是「本不動搖」。假如對喜怒哀樂、貪嗔癡慢等諸法,我需要把它轉成無上正覺,從這一個轉變到那一個,確切講就還沒有到金剛種性。無所轉時,喜怒哀樂、貪嗔癡慢就是無上正覺,這樣到達「本不動搖」。
在華嚴行法理論中,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成就金剛種性「本不動搖」,最少要在三個地方證得:第一是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證一切智、入阿鞞跋致地,這是最低標準的金剛種性「本不動搖」,得生命解脫;第二是在第八地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得別教菩薩無上正覺;第三是到達如來地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因此,「自性本自清浄、本不生滅、本不動搖」,在不同的行法位次中,表現不同,含義不同。不能一概的講自性本自清凈、本不動搖、本不生滅就到見性位。假如只是籠統地以這種方式去衡量的話,最多隻到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到見性位。
問題後面說,「雖然能生萬法,但是因為生起萬法的模式不同,萬法的顯現也會不同」。這裏有個關鍵的地方需要澄清,即「自性生起萬法的模式不同」。從根本智生起一切法的角度來說,或者從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然存在的角度來說,自性能生萬法只有一種模式,就是萬法因緣生。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沒有染淨、生滅、取捨的模式問題,所以這裏說「因為生起萬法的模式不同」,這句話不對!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沒有模式的問題,它是萬法因緣生,遇緣就會生起,沒有其他模式。
自性地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為什麼?很多修行者認為我們見到的山河大地都在變化,在這變化的一切法之外,或者背後有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東西存在,不是這樣!
為什麼?當我們講到如來地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時,需要明確的是,生滅、染凈、增減是需要個體的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需要分別、選擇和判斷的參與。但如來地一切法即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與本然存在,需要去除這種分別、選擇和判斷的參與,當去除了分別、選擇和判斷時,這一切法只有一個屬性,即是存在。這個存在的本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對它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只有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才會有生滅、染凈和增減。
什麼時候「萬法的顯現不會相同」?是在差別智的行法中,在有生命的參與時,從報身世間的角度來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萬法的顯現就會不同。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每一個眾生對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所生起的染凈、分別、選擇、判斷的模式不一樣,才會有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所以模式的不同,不是一切法存在本身造成的,而是生命參與的模式不同造成的。
問題後面說「應該說這些是凡夫阿賴耶識當中的種子」,在共法別教階段,這種理解是對的,沒有錯。但是這種理解沒有辦法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信位,更不要講到達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因為在這裏把自性、一切法和凡夫種性、菩薩世間統統分開了。
因此,總體上來講,雖然這幾句話是慧能大師講的,但是不論是誰講的,修行者要成就無上正覺,必須要能將其中的意義說清楚。慧能大師已經入滅了,我們沒有辦法找到他把這塊說清楚。現在的修行者有義務、有責任把這塊弄清楚,或者說你的善知識、你的上師有責任把這塊給講清楚。否則的話,如果停留在這種理念,就沒有辦法進入到華嚴行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