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能」的力量和「識」的力量所呈現的色身差別
【問】:
您剛才提到,走入華嚴行法的這些修行者決定不會到其他界的,決定不會!想都不要想。
為什麼不要想?為什麼就不會成立了呢?我們無始劫以來那種習氣還沒有去除啊?禪定功夫還沒有到,很多時候還會失念,怎麼就不會到其他界去呢?這是我困惑的地方。也是我為什麼總想要去看看唯識到底在講什麼?
【答】:
這就牽扯到《唯識》裏的很詳細的一些問題。如《大寶積經》裏有一個《賢護長者會》,裏面專門談到,識的力量如何轉變成有形色身的存在,它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大寶積經》一百零九卷,《賢護長者會》有兩卷。另外,《勝鬘夫人會》把這個道理也講清楚了。總體來說,在佛教行法裏面講成就的時候,在華嚴行法理論裏都能體會到,它是以智慧力的這種訓練,能夠形成一種內在反思、內在生起覺知的習氣。當這種習氣建立的時候,就已經不是其他種性的眾生所具備的。
也許還沒說清楚,因為它後面有一大堆的理論。我們再簡單重復一下,在其他一切有情眾生裏面,除去人、天之外的眾生,都沒有反思、自覺的這種習氣,或者說非常少的這種習氣。所以為什麼說一旦到畜生道,生生世世都是在那個法界裏面,因為它跟那個法界有種本能的相應,每一世的生活都是那種本能在訓練,沒有差別智這件事。而當我們走進華嚴行法的時候,走入到別教菩薩行法,如住行向地,我們訓練的就是內在的覺悟力,就是這種反省的能力,當形成一種力量的時候,那麼,在每一次的生命、那個色身的呈現,都是以這種力量來呈現的。
所以「識」本身是有力量的。學唯識的同學可能稍微能夠理解一點,當我們講到「識」的時候,「識」是一種力量,「識」決定不只是覺知和觀察。在佛教行法理論裏面講到法相唯識的那個「識」,就代表一種力量。所以當這種力量能夠建立的時候,那個識本身是能夠帶動我們的色身呈現。因此走入華嚴行法,從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我們在這個模式裏面反復訓練,會形成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會驅動我們那種色身的呈現。所以,這種色身的呈現,是由「識」的反省思惟而建立的。
其他種性的眾生,由於不能通過思惟來建立,所以其色身呈現的模式是不一樣的,僅僅是通過本能而呈現。菩薩行法是要去除本能的這些諸法生起對我們的影響,如果看我們的戒律就能體會到,戒律裏面其實限定了非常多的內容,都是「本能」帶給我們的束縛和影響。
比方《楞嚴經》裏面講到的殺盜淫妄,這是佛家根本的戒律。殺盜淫妄其實就是出生於本能的力量,所呈現出來的就是這樣。但當我們以「識」的力量能夠超越這種本能的力量時候,由本能力量所呈現的色身就能被止息,而以「識」的力量重新建立色身的呈現。
這在《賢護長者會》裏面把這一塊都講清楚了,也是經賢護菩薩與文殊菩薩的對話來建立的。所以才會說,對華嚴行法理論真的融會的時候,決定不會到三惡道,不會的!
【問】:
這個想到您之前講到過關於從感性到知性到理性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個方面來理解剛才您講的這些?
【答】:
是這樣的,感性是五蘊身所在的世間,知性是靠思惟到達的。感性是眼耳鼻舌身在當下能夠感受到的。知性是超越眼耳鼻舌身。知性分兩部分:一種是凡夫種性的;一種是行者種性的。詳細來說,知性裏面有各種各樣的種性。最後再往上是理性世間,理性世間形成一種生命自覺的力量。
當我們講純粹理性的時候,只是講實踐理性、經驗理性,而不是如來地一切法本然存在的那種理性。它是要靠我們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的參與,重新構建起來的一種理性。
所以這三個階段,修行者走到第二個階段是容易的,到第三個階段與第四個階段的時候,其實就是我們自己能夠以「識」的力量任意受生的,所謂任意受生,就是我的識的力量,能夠帶動我色身的呈現。因為它後面有很多《唯識》的內容。從識如何以一種力量的形式到達色身的呈現、色法的呈現,這些在唯識裏面才講得清楚。
【問】: 我們要到達這個程度,那麼往生淨土就不用說了。
【答】: 我們現在的很多行者都已經往生淨土了。
【問】: 看來我還沒有。
【答】:
有很多時候可能您就是不認識它。咱們前面講到往生的問題,或者講到見性的問題,因為從理論的角度來講,我見性了,那後面的一切法應該都明暸才對,其實不是這樣的!從生命體驗的角度來講,見性是一個過程,是要去訓練的。因為有一個安住的力量。比方說現在我們一天裏面我碰到一百個法生起,在這一百個法裏面,我們現在隨著修行的進步,可能有三十個、四十個、五十個法我們都能保持梵行清淨,那三、四十個法裏面就告訴我們說,我們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把握當下往生淨土。
但當我們能夠到達一百個法裏面我有七、八十個都能保持梵行清淨的時候,就不用再想,你現在基本就是往生實報土了。如果對我們都沒影響了,到九十個以上的時候,當下就是往生!他是按照這個模式來看的。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修行者見性到第七住位,從行法實踐來講、從具體的體驗來講,一定要有一個安住的過程。這個安住是要訓練的。
【問】: 就是要把道種智的行法,一一的去訓練好。
【答】:
對;比方說異身、異時、異處成就。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了,但是明天這個念頭可能又出來,什麼時候真的安住在那兒,不會再想了,我現在知道在當下的行法當中就能夠超越它,那才叫安住。在禪宗裏好像叫做保任。是真的證得十信位,十住位了。一次不算的,「一次」能夠確切體會,說原來我想明白了,但這一次也很重要。因為您能夠確立它確實是這樣。所以,異身異時異地成就的這種習氣也是蠻強的,需要一段時間來去除。
【問】:
剛才您講到關於「識」的力量能夠帶動我們色身的呈現。那麼旁生道的眾生,他們是不是一直就在那個道上出不來了呢?那怎麼還會有六道輪回,它還會從上面掉下來,又從下面上來呢?
【答】:
我簡單給您說一下。首先在我們佛教裏講到的六道輪回,它更主要強調的是我們自己每天的念頭是在六道裏面轉,並不是以分段生死來劃分的。
【問】: 對,這個已經體會到了。
【答】:
每一天我們的念頭都是來回轉的。第二個,剛才講到旁生道的這些眾生,絕大部分是按照本性驅動色身的呈現。在經典裏有個故事,就是世尊跟弟子們說,這堆螞蟻它們生生世世是螞蟻,已經非常長的時間了。至於說人道,我們看到人的這個形象,如果從佛教思想來看,就算都是人的色身形象,實際上他處的那個道也是不一樣的,有一些是有人的樣子,但他是在畜生道的。我們只講人的存在形式這個樣子。
人的存在形式跟其他旁生道之間來回輪轉,這個需要特別多的內容,我們可以找時間仔細把它探討清楚。總體來說,從畜生道到我們人道是不容易的,所以為什麼叫法界或者叫眾生界,「界」就是分別的意思。如果您去考察色身流轉的這個過程、流轉的因緣,就容易明瞭了為什麼人道眾生,還有旁生道的眾生,這個眾生種類之間的輪轉是不容易呈現的,絕大部分是按照本能的這種力量去呈現色身的。也就是說螞蟻界的這些螞蟻多半都還是在螞蟻界,狗界、貓界的多半還是在狗界、貓界。人道裏面只要加以修行,只要能夠做到世間善法,那麼在人道以人身的形式存在是不困難的,而要得生命解脫就不容易。
【問】: 有點明白了,為什麼戒律裏頭說不準養貓、狗之類的。
【答】:
沒錯;所以您要仔細去看,貓、狗那些寵物,什麼情況下能夠往生到人道來?這是不容易的。裏面的很多內容我們有機會再說。
【問】: 我先把大寶積經裏的《賢護長者會》還有《勝鬘夫人會》讀完。
【答】: 這些都跟《唯識》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