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動」在共法世間和不共法世間的差別
【問】:
「自性」是超越思惟的。是不是可以理解,說它是遍滿的,沒有所謂的來去相,它是不動的,所以它就是在。不管我們以怎樣的種性去觀察,認知,它始終就是這樣的。
【答】:
您的說法沒有錯。但是您說的「不動」和「遍滿」,很容易造成一種誤解。詳細來講,「不動」要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共法世間的「不動」,另一個是不共法世間的「不動」。
共法世間的「不動」是指一切法皆在變化,一切法皆是變化的,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或者講法界常住。 「法界常住」不是指某一法停在那裡永遠不變,而是講因緣生滅是不變的。也就是說,「一切法都在變化」這件事是不變的,所以法界相常住是講共法世間一切法。
不共法世間的「不動」,是指不取著。只要取著、只要有轉,就會有動。這個「不動」一定要在所有的生滅法裡去找。因為除了所有的生滅法、所有的因緣法之外,沒有一個東西是不動的。就像我們要證得般若,只能在般若生起的功能上和隨緣的運用上去見證它。
譬如蘋果,我們針對蘋果的所有思惟、判斷、覺知的本身並不是般若,但是能生起這些思惟、判斷、覺知的過程,是般若的驅動力顯相出來的。所以當我們的覺知、思惟、言說,如果跟預期的目標、願望不相應,說明我們的般若沒有完整的生起,沒有圓滿的到達。所以講到隨緣生起,要從功能上、從隨緣上去見證它,反復實踐,直到我們能圓滿到達預期的目標,這時那個般若力的生起就完備了。
《唯識》裡講,要常時燻修。燻什麼?就是要燻我們的起心動念要和諸法相應,並且連起心動唸的「念頭」都沒有,這樣就變成習性。變成習性時,就超越生命了,即能從這輩子帶到下輩子。而「作意」的都是不能帶過去的。
這個過程最初的時候,在七行、七迴向、七地之前,是能夠有作意生起的;對於是否相應,還差哪些,我們是能知道的。到第八位以後,就變成無加行力生起,就是到達「性」的部分。 「無加行力」就是你覺知它和不覺知它,都可以到達自性。
比方說在十信位、十住位之前,我們針對的是凡夫種性的妄想執取。所謂針對性就是告訴凡夫種性的眾生,他所執取的東西是不實的、是空的。而且這個「空」還要讓凡夫種性的眾生能聽懂,所以很多時候就告訴他,以三昧力入空,以破諸法因緣入空。然後說你今天所集結的這些理念最後都要去掉。在聲聞別教種性的行法模式裡,這些都是沒有錯的。
但是進入到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時候,就要知道不能把蘋果給看沒了,因為看沒了之後,菩薩道種智也就沒有了。如果是以三昧力令蘋果空掉了,就是說蘋果在那裡,我就裝沒看見它,它對我沒影響。這是以三昧力令蘋果這一法空。因為住三昧力,所以蘋果對我沒影響。
所謂沒影響,就是我不再對它生起覺知、思惟、判斷。當這種覺知、思惟、判斷不能生起的時候,實際上菩薩道種的智慧也就沒有了;菩薩道種智不能生起,般若的作用也就關閉了,因此也就無從證得法身了。這就是為什麼聲聞別教菩薩不証法身,因為他總是入三昧令諸法空,所以就不能真正見自性。
關於「自性」,我們一定要在自性法生起作用的時候,即隨緣生起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去見證它。無上正覺也一樣,是在修法的過程中顯現出來的。但是,由於我們常常被諸法的流轉所影響,主要就是分別執取,造成菩薩道種智行法受到影響,甚至退回到聲聞、別教模式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