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根相續否》

2024-09

【問】:佛教中的色受想行識,除了色以外都是意的部分,意識的部分生生相續,也就是說色身壞滅後,意識部分仍隨業流轉。有一句話說,我們此生「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請問張師兄,我們常常說的善根是指相續嗎?前世、今生、來世流轉的記憶又去哪兒了呢?

【答】:這個問題剛才已經基本討論清楚了,對於「意識隨業流轉,還有前世、今生記憶去哪兒了?」這些都是從差別智的角度去講的,講的是內容,就是說我這一輩子讀過的書,下一輩子是不是還記得?

隨著色身的壞滅,記憶的內容本身就壞滅了,這些是差別智,世尊在經典上講過「離開色身而言識無有是處」。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講到的意識部分,不管是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等等,都是基於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的、基於色身的,二者是不分開的。即便我們在演說的時候把它們分開,按世尊的說法,這兩個總是合在一起的。

所以,意識部分不是隨業還能流轉,而是隨著色身的壞滅,記憶的內容本身就壞滅了,如果能流轉的話就是「常見」,佛教談到自性法是講「非常見、非斷見」。「善根」不是靈魂,所以不能說它是相續的,「善根」是我們對善法的一種主觀的能動性、主觀的慾求。「善根」的具體內容是正知見力、正解行力。「正」指的是依於根本智的梵行清淨的力量,不是依於我們世間正確的「正」。所以正知見力、正解行力是依於根本智的行法,也就是說那個「善根」是自然而然地對無上正覺、對生命解脫有一種欲求,這種欲求的力量,我們管它叫做「善根」。

明瞭了「善根」是基於根本智的力量,就知道它是否相續了,因為相續本身是差別智的,若是根本智的相續,是不講內容,只講能力的。能力的具體表現就是「遍計所執性」,而製定邊界、範疇、概念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善根力的一部分。

譬如:數學、物理、化學,這些都是過去人類已經制定出來的範疇、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學習,但這輩子學的數學、物理,到下一輩子,內容本身還是要重新學的,可能會學得很快。我們不能讓一個動物去學數學、物理,為什麼人天眾生學數學、物理比動物來得快?因為人天眾生本來就遵循這樣的能力。

根本智的力量必須藉助因緣才能呈現在我們的生命體驗裡,也就是根本智的力量必須要轉到差別智裡,必須要有自我因素的參與,那麼差別智纔有具體的體驗。個體生命本身有主觀能動性,其特徵除了邏輯表達方式之外,還具俻對陌生一切法給它制定概念、制定邊界的能力,這就是康德所講的「為自然立法」的能力。

譬如,現在有不明飛行物,UFO,飛碟,為什麼要把它定義成飛碟,定義成不明飛行物?並不是我們眼睛看不到,而是說這個東西它的運行軌跡、存在方式不在我們人類所能理解的邏輯、概念裡面。人類所能理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人類在劃分概念的時候,我們是通過思惟能夠明瞭它為什麼是這樣,它是可以預知的。這就好像修行者獲得無上正覺,我們可以穩定地預知我們的生命走向。但當發現UFO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預知它要做什麼,也就沒辦法去理解它。

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意義?很多時候看到一個東西說這個東西沒意義,「意義」就是這個東西有沒有被理解的可能,什麼叫被理解?就是必須要把這個東西的存在,通過差別智的方式,符合人類定義概念、符合人類思惟的方式,通過這個過程能把它收羅進來叫做「意義」,叫做「理解」。

如果那個物體飛起來之後,不符合我們人類的認識模式,我們承認它是存在的,但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是不知道它是怎樣的,因為我們沒辦法理解它。人類對於未知事物願意接近,並且知道那一塊是未知的,祇不過我們的拓展是按照人類的認識模式去拓展的。

不管這個認識模式本身有沒有缺陷,一定要有一個模式能夠穩定地拓展。在行法實踐中要得無上正覺、得生命解脫,為什麼強調要是一種穩定的、可預期的、可把握的生命形式,就好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譚嗣同被押到菜市口一樣,他說這是我選擇的,我是穩定、明確地要選擇這個結果。有這個穩定、明確的自我掌握生命的能力叫解脫,並不是說被釘在十字架上就不得解脫。

所以在差別智裡要有概念、要有邏輯、要有認識的方式,要能將一切法匯總在一起,編織在一起,這編織的能力是我們人天眾生特有的。其他眾生只有眼耳鼻舌身的直覺體驗,編織起來可能很簡單或很初級,所以它就很難突破本能帶來的束縛。但是人可以,人天眾生可以通過智慧力突破本能的束縛,本能要我們貪嗔癡慢,但是我們依於理性、依於自我的行法實踐,可以擺脫本能對我們的影響,這樣的人才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