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念必生」在華嚴行法中是如何體現的

【問】:

淨土十念必生中,十念肯定不是簡單的念十聲佛號,肯定有特殊的意義,那是什麼?它與十智、十力、十事等有何關係?在不同的種性思惟模式下,應該怎樣生起?呈現是怎樣的?

【答】: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因為大家對淨土十念都很熟悉。我們結合佛教行法理論來看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十念必生中的「十念」一定指的是般若智慧的生起、到達周遍完備。假如從這個角度來講,十智、十力、四念處、四正勤等等都可以叫作「十念」。

比如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十個方面把它看清楚。這十個方面,按照華嚴行法來講,就是《世界成就品》所言說的十個方面,即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狀、體性、莊嚴、清淨、覺知、劫住、差別相及無差別相,一共十個。因此,一念生起,一個煩惱相生起,我們可以從這十個方面來把它看清楚,或者按照體性、因緣、流轉、覺知等來看清楚它。

總之,要有一種方法能夠把煩惱相看清楚,從而擺脫它對我們的束縛。這個過程就是般若智慧生起,併到達周邊完備。這個過程當然可以叫「十念」,這是華嚴行法的「十念必生」。

如果簡單講,念十聲佛號就是十念必生,那麼這十聲佛號必須是從內而發的,嘴能夠念出聲音,耳朵能聽到,逐字逐句的能聽清,長短、高低都能夠體會到,讓自己沉浸在那種覺受當中,這種專注力所帶來的身心覺受,如果能夠保持,這就是往生。

唸佛是一種導引、一種方法,所以念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念。我們再重復一遍,當我們落實行法實踐的時候,怎樣落實行法實踐比行法的內容更重要。

因此在行法實踐中,不管是念佛也好、坐禪也好、參話頭也好、閱讀經典也好,這些都是行法實踐的內容。這些內容能夠讓我們有一種投入,有一個目標。當我們投入到內容裡的時候,它會給我們一種身心覺受。但是我們需要的不是那個內容,而是內容帶給我們的身心覺受,即通過修法的內容讓我們的生命沉浸在那種覺受中,覺受纔是我們需要的。

是以身心覺受來往生極樂世界、往生華藏世界,而不是那個內容,內容只是一種所緣緣。大家一定要把這個問題認識清楚,因為講到行法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專注在行法的內容上,而忽略了內容帶給我們的身心覺受。

不論是進入華嚴行法,還是進入到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一定要知道,行法的內容是激發內在覺受的一種方式,儘管它很重要,而讓我們的生命沉浸在那種覺受當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