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輿無想天、四空天》

2024-09

【問】:在二十八講的第二十講,講到大乘菩薩行法非是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與第十九講,佛教修行者要避免墮入無想天和四空天。這二者有沒有矛盾?請教張師兄這兩種說法該如何準確理解?

【答】:在二十講談到菩薩行法,非是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這裡面的重點是要我們知道大乘菩薩行法是以般若智慧為核心的,即以自性智慧為核心。因為自性智慧所生起的一切法,其中就包括無想天、四空天的一切法。所以從菩薩行法的角度講,沒有辦法離開無想天、四空天。

第十九講裡談到佛教修行者要避免墮入無想天和四空天,主要講的是:不要誤以為無想天和四空天就是成就位。

因此,第二十講裡講到的非是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目的是提醒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不要執取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在行法實踐中也不要誤以為無想天、四空天就是成就地。兩個講的是一個意思,所以不要誤解。要知道,大乘菩薩行法不要遠離無想天、四空天和修行者避免墮入無想天、四空天並不矛盾。另外,修行者不要誤以為無想天、四空天是成就位,但也不是說修行者不能到達無想天、四空天。對於大乘行者,要知道什麼是無想天和四空天、怎樣是墮入無想天、四空天、怎樣出離無想天和四空天。

目前的許多修行者,可以說是大部分人,都把無想天和四空天當做了成就地。很多人認為的開悟、見性,其詮釋的實際都是在無想天、四空天,這是致命的錯誤。在第十九講談到的要避免墮入無想天和四空天的意思,就是不要誤以為無想天、四空天是成就地。

簡單來講,凡是認為我們在行法實踐中不加思索就能見性,修行不用大腦,這些都是指向無想天的。我們聽到太多的人講到修行不要用大腦、不要思惟,只要一思惟就進入凡夫地,凡是這種說法的,都是指向無想天。實際上講他能到四空天是抬舉他們了,他們沒有辦法到四空天。

所以開始修行,引領的上師、師父很重要,好的師父大於勤奮和努力,有了好的師父,勤奮努力纔有用。反之,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師父引領,勤奮和努力大部分都會是南轅北轍。有些人可能在某個行法階段可以指引我們修行,甚至在某一點上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提攜引領,但是可能過了這個階段就需要換個方法纔行。好的師父會讓你看到行法實踐的邊界,同時還能帶領你打破邊界到達一切法。

什麼時候知道去選擇自己的師父呢?最少要到見性位時,才能知道怎樣纔是好師父。因為到達見性位後,逐漸就能知道怎樣纔是符合佛教行法理論和佛教的核心思想、能鑑別怎樣的善知識是可以跟隨的。

在見性位之​​前,自己該如何選擇呢?以前曾談過,修行者在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具有幾種特質:第一個就是要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任何人、任何權威都不要盲目相信,不要迷失。第二個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深入經藏,不斷進步。這是兩個重要的條件,即便沒有見性,如果能保持這兩個特質,到達見性位是不困難的。

【問】:您剛才這個解釋是否是說:對於無想天和四空天的是要出入自在,是這個意思嗎?

【答】:佛教修行者最終要能做到對無想天和四空天出入自在。整體來說,我們墮入無想天是很容易的,剛才提到不加思索、不用大腦、停止思惟,這些都是指向無想天。如何從無想天、四空天出離,其實也很簡單,在《大智度論》裡就有詳細的說明,怎樣處理無想天、四空天的問題,總而言之,就是一種方法:生起思惟。

現在的修行者不在於能否到達無想天和四空天,在於我們誤以為無想天、四空天是成就位,而且這種誤解特別普遍。當我們到達見性位以上,實際上無想天、四空天都是可以任意出入的,休息的時候可以到無想天,經典中常常記載世尊休息的時候就到無想天。

【問】:您剛才說很多人認為修行就是不用腦,我確實看過這些言論,首先就是不要用思惟。您的意思是說這句話的反面則是對的,就是修行要用腦是嗎?

【答】:對的,修行要用大腦。剛才談到不管見性位之前、或之後一定要保持理性,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任何人、任何權威不要迷信。

第二步就是要深入經藏,不斷進步。至於說我們怎麼能夠判別我的思考是在凡夫地,還是正知見、正思惟,這其中有許多標準。

【問】:您說的這個問題,跟我以前所學的知識有些矛盾,就是修行要用腦和修行不用腦。

因為腦是物質基礎,我是這樣想的,不知道對不對:如果佛法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話,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修行要用腦。也就是當我們研習佛教的時候,要用思惟來分別,因為人的辨別或認知,只能通過語言,但到真正修行的時候,是要放棄思惟的,是這樣嗎?

【答】:不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思惟。

【問】:假設二十四小時的修行時間,除去必要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會用到思惟。而真正成佛道,您的意思是隻要在書本上研究,明白道理就可以成佛嗎?

【答】:不是這個意思,我詳細跟你說一下,您以前是不是沒聽過我們課?

【問】:我沒聽懂,因為我有很多問題,有問題沒解決時,我就過了。

【答】:沒關係。我們的行法實踐為什麼不能離開思惟,這在經典上有若干處,很多都在講這件事。

首先,在《大般涅槃經》裡,世尊談到【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生起行法實踐,能得無上正覺】,這是很關鍵的一句話,要明白為什麼佛陀會講【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無上正覺】。反過來講,人天眾生一定有一種特殊的品質,與其他有情不同,而我們就是用這種不同的特質去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這個邏輯很嚴密,對不對?

【問】:我理解這句話,就是因為我們有思惟。

【答】:對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與其他有情眾生相同的那部分去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並不是它不重要。但是我們不能指望用共同的那部分去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而要用人天眾生所特有的品質去得解脫和無上正覺。

第二就是要找出人天眾生什麼地方與其他眾生不一樣。世尊在《阿含經》中談到,南閻浮提眾生有三樣東西與其他眾生不一樣,其中一樣就是南閻浮提眾生能造業、能生起行法實踐。

另外,在《大般涅槃經》世尊具體的談到【是故菩薩思惟,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世尊強調了思惟的重要性,通過思惟才能進入大般涅槃。

在般若經中世尊與須菩提長論義,也談到【名相言說即菩提義】。我們生起菩提心,名相言說,就是菩提的真實意義,「義」代表真實的意思。所以名相言說是人天眾生特有的品質,我們就是利用這個特質去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

在《華嚴經》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特別是十行位以後,經文裡會常常談到,在某種情況下,【菩薩當作如是思惟】,意思是在那種情況下,應該以這種方式思惟才符合解脫和無上正覺。另外在《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世間自在王如來演說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然後法藏比丘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等等,裡面也是講要思惟。

【問】:您所說的所有的例子是我們人天所具有的獨特式思惟方式,但我理解,是說這個思惟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如何行事,如何去做,就是在思惟的基礎上理解了,就可以去實踐。

【答】:對。您是說實踐本身是不需要思惟的,是嗎?

【問】:我不是說剛才您舉的那些引經據典,我的理解是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會有相應的指導思想,這個指導思想是指導我們的實踐行為。

譬如您剛才說的四空天、無想天,其實有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是:我該怎麼分辨我是在四空天、無想天,還是真正的佛道?尤其是現在我還沒到那裡,那麼我怎麼才能到那兒?哪怕是無想或四空天,是用思惟到達?就我這個層次,應該怎樣作?

【答】:您的意思是說,怎麼判別是不是在無想天和四空天?

【問】:不是,您說很多修行人其實是在四空天或無想天,但我認為有人是,但大多數人不是。比如說我或我知道的一些喜歡冥想的人,我估計可能都沒有到過四空和無想,有時候我都不知是不是幻覺。

以我現在層次,實際修行方法是要偏思惟,還是應該做某些實際修行?怎樣纔不隻流於理論?

【答】:當我們說修行實踐不能離開思惟時,談到「時刻不能離開思惟」,      這裡我們要強調一下「思惟」。覺知、思惟有兩類:一種是依賴於根本智/根本無明的力量,無加行力生起的。這一部分的覺知、觀察、思惟不需要您作意,是共一切有情的,所以這部分不算修行。因為一切有情皆有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包括動物,並且他們能做出分別判斷,這些都是不需要作意就能保持,都是自性法生起的。

我們講的保持思惟是指當您面對某一法的時候,不能以遠離或止息自己的思惟作為行法來逃避面對這一法,這是原則。

講行法實踐不能離開思惟是指在差別智行法裡,當有一件事情影響到我,我開始對它生起關注,這就從根本無明根本智轉到了一念無明和差別智。因此,我們講的思惟是在一念無明與差別智裡來講的。真正的行法實踐是在差別智裡生起,不要依賴於根本智、根本無明,那是共一切有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