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獲得穩定、必然的解脫與無上正覺》
2024-10-5
總體來說,做一件事情,如果在理論上不能過關,那麼在實踐和體驗上就很難過關,或者過不了關,為什麼?因為實踐最終的意義是要在知識、經驗和體驗上去驗證理論的真實性。除非這個理論還不存在,需要我們去探索;否則,如果理論已經存在,並且已被驗證,就意味著這個理論是能帶領我們到達那個成就地的、是能落實的。理論是什麼?就是佛經中成就者們的言說。我們的目標是要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就像問題裡談到的「要有穩定、必然的方法到達見性位」,那麼佛經就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善知識。
佛經是兩千年前集結的,是以宗教的語言方式,在古印度的文化環境背景下寫出來的。由於解讀的問題,造成對理論的理解可能不準確,於是就可能出現實踐上的錯覺。若要實踐準確有效,就必須在實踐背後具有一個穩定的、起作用的理論形式,這就是理論存在的必要性。
佛教經典都是過去成就者集結的,所以都是被驗證過的。我們只要能夠正確解讀這些經典,如說修行,從理論上講,就是穩定的、必然的。方法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在三皈依裡提出來的「深入經藏」,假如不深入經藏,這一條就做不到。
另外,佛陀也説過:【何謂大丈夫?第一近善知識;第二專心聽法;第三思惟法意;第四如說修行】。這都是獲得穩定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方法。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近善知識後,要專心聽法,要起善思惟。就是要不斷調整我們對於經典的體驗,因此在解讀經典時,如果哪個地方覺得自己的體驗與自己想要到達的那個目標、與解脫和無上正覺不相符,沒關係,再去調整。實際上,行法實踐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錯了可以糾正,因為沒有一個固定東西能讓我們一下子就跳到成就位上去。
我們是在華嚴行法理論的基礎下來討論行法實踐、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所以必須要把民間信仰、共外道行法與佛教不共外道行法說清楚,這是《華嚴經》行法理論的責任。既然要走入華嚴行法,就有必要,而且必須要以《華嚴經》的行法理論來檢驗我們現在的行法實踐、理念是否符合解脫和無上正覺。
從華嚴行法的角度,如何獲得穩定、必然的解脫與無上正覺?第一步就要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入阿毘跋致性,去除異身異時異處成就的理念。具體來講,就是先要在理念上接受自性本體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在理念上明確一切法的體性平等。
祇有在理念上明確一切法體性平等時,才會約束自己看待一切法時能體性平等,也就是面對一切法時不再逃避,或從根本上不再逃避一切法。當然可以暫時逃避,因為有些惡緣現前,我們可能沒辦法去掌控它;但長遠來講,不會逃避它,並且最終要解決它。
進入華嚴行法十信位的第一步保證,就是相信自己。因為我們的自性已經給了我們一種保證,所以這種保證是基於我們自己的。如何獲得究竟解脫和無上正覺?「究竟」的意思最終只有一條,就是自己能夠做自己生命的主,自己能夠成為一切法的第一因,或者說自己能夠創造自己,即以自為因。以自為因纔是究竟解脫,纔是究竟的「本自具足能生萬法」。這是華嚴十信位行法告訴我們的道理,自性具有這個能力和保證。
當我們第一次到達十信位時,可能會覺得自己遠離了異身異時異處的成就理念,很不踏實,這是資糧道善根力不足造成的;但不用急,慢慢來,至少要在理念上知道自性本身已經提供瞭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能力,給出了切實的保證。從原則上講,依異身異時異處的理念獲得解脫的保證都是不可靠的。當然,在宗教領域裡都會講「這是可靠的」,沒有一個宗派會講「來我這修行是不可靠的」。但是隻要是在異身異時異處的,不是依靠自己的自性本身所提供的能力獲得的解脫,從根本上講都是不可靠的。
這是第一步,到十信位這已經不容易了,因為必須要像勇士一樣面對一切法,去除異身異時異處成就的理念,明確自性本身已為我提供了怎樣的屬性,明白如何運用這些屬性來確保到達見性位,到達無上正覺,因此,十信位的解讀至關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講,理論如果不通過,行法實踐就不會通過。
實際上,之前我們已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反覆講解了十信位,闡述了自性本身為什麼能夠給我們提供保證,使我們能在後面的行法中,住行向地乃至等妙覺位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因為一切都是從十信位開始的,假如十信位不能到達,後面的就沒得講。這在華嚴行法理論中明確講到的,穩定、必然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到達十信位。
第二步要明瞭華嚴行法的十信位,並不是沒有原則的、簡單的、不加思考的接受,否則就是外道法。學習十信位,一定要自己去體會六品經文裡文殊菩薩為什麼上來要這樣講。既然諸佛菩薩是自性所現,那在我的生命體驗裏,文殊師利菩薩這樣講代表了什麼?也就是要明瞭華嚴行法十信位。
第三步就是要明瞭人天眾生自性本體給我們提供了哪些能力。當然,這些能力是一種綜和的說法,我們要逐步的去了解這種能力,逐條地把這種能力說清楚,之後才能體驗。在過去的講課裡,曾談到自性所提供的能力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能負責我們準確的到達見性位,到達解脫和無上正覺。後面的問題就是般若智慧是什麼屬性,依靠怎樣的方式能讓我們獲得保證。
般若智慧是出於本體的,是自內顯發的、周遍完備的;具體表現方式就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整。在理解每一段經文的時候,用這種方式去解讀,最終一定能讓我們準確體驗經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如果經文輿我的體驗不相符,那就調整解讀經文的方式,這就是理性的行法實踐。「調整」就是運用我們的知性能力、判斷能力和理性能力。這三個能力都是源自般若智慧所生,不斷調整我們對於經典解讀的理解,然後轉成行法實踐,這就是般若智慧具體的體驗。
佛經談到的「近善知識,起善思惟」,何謂善思惟?近善知識?當運用般若智慧所生的知性能力、判斷能力和理性能力,對經文加以解讀和體驗時,就叫做「近善知識,起善思惟」,所生起的行法實踐就是檢驗我們是否能到達經文所要求的那個目標,
這是從原理上把「怎樣才能穩定、必然的到達見性位」講清楚了。
至於提到的「問題比較零散,不夠系統,碎片較多」,這是所有修行者都會面臨的問題。因為我們生命中的知識、經驗、體驗,如果不經過學習和訓練的話,它本身就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怎樣才能使這些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碎片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成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就要行法實踐。這需要累積資糧,因為我們對它的加工不夠,不能提取出碎片背後的那種穩定、有效的、能夠連結在一起的這些理性東西,所以需要再多觀察、多思惟,多分析、歸納、體驗,其實這也是般若智慧、自性能力運用的過程。要知道穩定性和必然性不是從天而降的,假如不能啟發理性能力,就不會獲得行法實踐的穩定性和必然性。啟發理性能力就是發菩提心,理性能力的具體表現就是通過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俻來表達的。其中:「概念準確」是由知性能力保證的,知性能力就是般若智慧的具體呈現,所以有知性能力就可以做到概念準確。「次第清晰」靠我們的判斷能力。概念準確保證這些碎片化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是當下的存在;「判斷能力」讓我們能把它們準確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成為現實性。「現實性」指的是這些諸法之間的關係是由自我因素的參與把它建構起來的。「理性能力」負責必然性。
這是自性智慧所生起的三種能力。
依靠任何其他身心覺知一切法之外的因素,都不具備穩定性和必然性,即便是佛菩薩所言,也沒有穩定性和必然性。我們所要的是,要將佛菩薩所言轉變到我們自己的覺知、觀察、思惟和行法實踐中,這時纔有穩定性和必然性。也就是把經典轉變成自己的體驗後,這時經典纔有必然性、穩定性。
很多同學問到往生極樂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必須想清楚應如何穩定、必然的往生極樂世界。既然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性所生的,那就要問自己能不能在當下體驗到極樂世界,因為是自性所生的,所以是遍一切處的,在當下的一切法中就能呈現的。
可能我們還體會不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那是因為我們對極樂世界的體性,以及對它的認識、體驗不夠準確。只要理解準確了,就一定能在行法實踐中獲得體驗,能往生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說法。
要想穩定、必然的往生極樂世界,除了要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之外,還要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的充分條件。對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以前學過邏輯學的同學應該知道。比如:首先,要知道極樂世界體性是自性所生的,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後的體驗應該是如何的。其次,要知道必要條件是核心的種子,可以認為就是因果的「因」,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所必須的那個條件,缺了這個條件就不可能往生。即便其他的條件都具足,如果缺失這個條件也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必要條件。
佛經上談到的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必要條件就是「發菩提心」,所以我們必須要檢驗自己的「發菩提心」,體驗什麼叫發菩提心:我現在發的菩提心是否能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必然的種子,還是說我只是特別願意去、我想去。
有必要條件,還要有充分條件。「充分條件」就是讓這個「必要條件」成為可能、成為確實獲得極樂世界體驗的所有輔助條件。也就是具備這些條件後,再加上必要條件,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行法實踐中哪些是充分條件?譬如:近善知識、專心聽法、起善思惟、如說修行,這些都是充分條件。當然,充分條件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必要條件,但要看清楚近善知識是怎樣的、善思惟是怎樣的,把這些都理順了,才能做到穩定、必然保證到達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必要條件是到達目標的核心種子,充分條件是到達目標所有的條件,如同我們種一棵樹要讓它生長,要有陽光、土壤、水分等,這些都是充分條件,而那一粒種子纔是必要條件。
這就是我們前面談到自性智慧本身有編織一切法、令一切法成為一體的能力,但這個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經過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