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惟與思惟修
【問】: 如何建立思惟?思惟和聞法有何差別?
【答】:
這是關於行法的問題。討論行法要很慎重,因為每個人的種性不一樣,所以行法也會不同。下麵的討論供大家參考。
內在思惟模式是心行法,需要在一心清淨的前提下,即起碼的粗煩惱、執著的習氣得以降伏纔可以建立。
「思惟修」所依靠的第一資源是大乘經典,第二資源是菩薩論;行法的規則是四依法。對於「思惟修」的行者來說,佛經和菩薩論是最好、最可靠的善知識。其他任何言說都作為參考,不建議作為依止。
「思惟修」模式的行法,其目標是將大乘經典的經文意趣轉化到自己的內在證量上去。大乘經典,甚至很多的聲聞乘經典,都可以在自己的行法中加以落實。絕大多數的大乘經典都是從成就者內在證量中湧出,都可以再回到修行者的證量上去。所以,大乘經典不是簡單的歷史故事,更不是神話。
大乘佛教的經典,幾乎每個名相都不是輕易使用的,它們都代表著某種成就。《觀無量壽佛經》、《觀佛三昧海經》、甚至像《正法念處經》這樣的經典,都是「思惟修」切實的行法,但是這些經典中很多密法言說是需要解釋、需要瞭解的,否則不但很難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證量,而且也非常容易將觀想變成權教修行。
內在證量的建立,是種性轉變的核心,是不共法成就的核心,這部分的理論依據,在《楞伽經》《解深密經》《大涅槃經》以及般若經中都有闡述
要建立思惟種性,有以下五個步驟可以遵循。
第一,在自己喜歡的經典中,選擇一段,或者一品意義比較明顯的經文,三四百字即可,不要太長,單獨記錄在能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或者手機上,以便時刻閱讀。
修學淨土,可以用《佛說阿彌陀經》的六方佛贊、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等等;《無量壽經》的法藏因地品、寶池蓮花寶樹等等;《觀經》中的任何一觀,等等。
學習《法華經》,可以選擇熟悉的一段,像經首、多寶佛從地湧出等等。
學習《華嚴經》,可以依照某一會經首,或者一段經文,或者五十三參中的選一參。
選擇的經文盡可能多包括一些因素,比如有場所、有演說、有主賓、有描述等等,但是不用太長。
華嚴經是結構性的經典,對一段經文用功,最終可以延伸到其他的經典。其他經典因為結構性沒有那麼強,所以要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當然,因為華嚴經是結構性的經典,用功起來需要的材料和空間都會大一些,開始會比較困難一點。
第二,學習剖析這一段經文。可以先從文字、結構,說法主,問法主,說法場所等處入手。《覺悟華嚴經·總釋》第14頁的《佛教經典結構微細模式及經典論述宗要》,可以作為參考。
然後設想經文的場景:哪個環境,哪個問法,哪個說法等等。這一步越熟悉越好,因為經文短,可以任何時候都讓它浮現在腦子裏。不要背誦經文,要在腦海中還原那個場景,場景越詳細越好。要注意法會大眾的細節,包括場景、環境、光亮、衣著、音聲等等,越微細越好。這和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意義是一樣的。
第三,進入到經文背後的思惟。比如設問,為什麼問法的善知識是這個人,而不是別人?換做別人可不可以?這個善知識名號是什麼?如果是聲聞眾,這個人的歷史是什麼? 要注意選擇的經文名稱,這一品的名稱,然後是這一段經文。想到這一個經文的場景,要旁白給自己:這是什麼經、什麼品。然後這段經文裏面有沒有排比的善知識名稱,善知識名稱的順序,他們在場景中的哪個位置、什麼神態、衣著等等。這過程對不對照經文都可以。
關注的地方、設問的內容越多越好,最好能詳細記錄下來。這些問題可能馬上能有答案,也可能沒有答案,但都要記錄下來。由於翻譯文字不同,所以不需要過分到每個字都要提出問題,到名相那一層就可以了。比如舍利弗,就不要分開三個字,不需要。
第四,自解,即對於第三步的那些問題,要試著自己做解答。自解是思惟,但是切記不是神祕化。大乘經典不是神祕語言,所有含義都在言語模式上。佛說法不是要人猜測,不是外道神祕預言,佛教的密法言說是針對不同種性的思惟,是基於不同種性的陀羅尼。
自解可以參考經論,自己認為是怎麼樣的,記錄下來;然後對照善知識註解,看看他們怎麼說,覺得有啟發的地方就記錄下來;然後再讀經。
讀經不一定是自己宗派的,可以是任何經典,但是要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讀經不是為了更換法門,而是為瞭解決心裏的這些疑惑。可以讀小部的經典,也可以是大部的經典,看自己的精力。
當然詢問別人,或者與人討論也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別人說的帶回到自己的覺知中,看看是不是這樣。不需要對外來的言說給出「對」與「錯」的判斷,合適的就留下,不合適的就放下。合適不合適只是那個選擇的時候,所以不要定義就是「這個」,或者就是「那個」。之後繼續思維,為什麼「這個」合適,「那個」不合適。
第五,等自己漸漸明瞭這段文字,不要停留在自己的理解上,因為停留意味著執著習氣;要將這些名相還原到自己的行法上。比如舍利弗、須菩提、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等,這些名相是自己的哪一部分,自己怎樣的思惟算是自己的舍利弗,怎樣的思惟算是自己的須菩提等等。基本上大乘經典的名相,都是可以還原到自己的覺知中的,包括樹林、眾鳥、流水、時節。
上面的五個步驟,是可以輪轉的,無有止境。一段經文訓練下來,要仔細體會,即經文轉化過來之後,要再回頭檢驗。不要取著對錯,要看覺受,不適合的就捨去。
第一次做到前面五步需要作意訓練自己,慢慢嘗試了一兩段經文之後就可以不斷校驗自己的思惟。一段經文之後,下一段可以選擇不同類別的經文,這樣就能相互印證參照,反復調整。
總之,不要執著於一法,不要停留在某個境界。畢竟有求法皆是虛妄法,思惟是需要入微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