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總相?與差別相是怎樣的關係?

 

【問】:什麼是總相?總相與別相的關係是什麼?  

【答】:

關於總相,其實在任何一個層面都有總相。好像根本智與差別智一樣,絕對不會說有一樣東西叫差別智,它與根本智沒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總相與差別相的關係。比方說桌子上有十個蘋果,從蘋果本身來講,這十個蘋果是因緣生法,壞了就沒了。另外,蘋果一到蘋果十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間沒關係,就像彼此不相知。

既然蘋果一到蘋果十是十個獨立的個體,不影響彼此的存在,那麼我們怎樣找到它們總相?總相有一個原則,就是在這類法中,它一定是貫穿所有的。並且桌上這十個蘋果彼此沒關係,那麼,誰有能力把它們以某一種形式貫穿起來呢?只有人才有!

在我們人類社會,只要講到蘋果,大家肯定知道在講什麼。我們現在不是具體講某一個蘋果,而是「蘋果」這個概念,它是貫穿這十個蘋果的。儘管桌上的十個蘋果彼此間互不影響、各展示各的,但我們可以用一法來做為這十個蘋果的總相智,根據這些個體的蘋果的共同屬性,來定義出「蘋果」的概念。

為什麼要定義?為了彼此交流。要知道「蘋果」的概念是通過每個蘋果的屬性體現出來的;除去「蘋果」這個概念,也就沒有每一個蘋果的存在。

提取出每一個蘋果的屬性,一定是符合我們對蘋果的定義,所以個體的蘋果與「蘋果」的總相是非一非異的,我們不能講它是一個,但絕對不是兩個。只有人天衆生纔有能力把貫穿「彼此不相知」的蘋果屬性提取出來, 形成一個「形而上」的東西,管它叫[總相]。

【問】:

所以說「總相」 其實是我們人通過思惟,然後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嗎?

【答】:

對;但這個創造並不是完全抽象的東西,而是從生活中具體的某一法裏運作出來的,這在邏輯上叫做「歸納」。當我們讓某人給我們取一個蘋果時,他知道我們講的蘋果是什麼。雖然我們並沒有描述要取的蘋果,但是他可以隨便取一個蘋果給我們。爲什麼?因為他是從蘋果的概念再落實到具體的蘋果的,而這就是從原來「彼此不相知」的十個蘋果到達總相,再從總相以某種方式回到具體一個蘋果的過程。因此,從具體到總相叫「歸納」,從總相到具體叫「演繹」。

既然已經「歸納」出來了,爲什麼還需要「演繹」?因為我們現前只見到十個蘋果,而蘋果這一法,乃至一切法是無量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見到十個蘋果,從中提取的屬性只符合這十個蘋果;如果明天再看到新的蘋果,會怎樣呢?所以「歸納」的時候會有一個陷阱,即不知道明天是否會看到新的蘋果,或提取出新的特性,沒有人知道。世尊在般若經上也是這樣告訴我們,我不知道所有的法,如果說我知道所有的法,就相當於斷滅見。所以從十個蘋果我們總結出一個概念叫「蘋果」,這是「歸納」。

正因爲歸納有這樣的陷阱,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會發現新的屬性,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蘋果的概念再落實到具體的蘋果裏面去,這就是「演繹」。

比方說我們從當前這十個蘋果所呈現出來的特徵,歸納出一個蘋果的屬性,即蘋果都是綠色的、甜的。那麼,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現某個蘋果不是甜的,怎麼辦?就要去調整,再把這新特點「歸納」進來。

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對蘋果這一法的認識會越來越拓展、越來越深入,沒有盡頭。只有當此過程成為一個主動、自覺的認識方式時,才能到達普賢菩薩法界。

貫穿於所有蘋果而存在的這種形而上的概念,即「總相」,只有我們人天衆生通過思惟、覺知才能做到。我們不是說其它眾生的覺知等於零,但是總體來講它們只是活在當下,基本沒有對一切法進行反思的能力。對於生命到底是怎樣的?為什麼需要解脫?為什麼需要無上正覺?這些只是人才會有的需求。從來沒見過一個動物在找無上正覺、找生命解脫,因爲它們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存在。

所以,這裏我們要把「總相」解釋清楚。「總相」不是具體的一樣東西,如果是,那一定不是總相。

【問】:  總相是要回到一一法中拓展開來的,是嗎?

【答】:

總相與別相是不能分開的。我們沒辦法抓到總相,因爲抓到的一定是別相,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別相去找到總相。譬如,當我們說蘋果的時候,「蘋果」是總相;這時如果再有梨,那麼蘋果和梨的概念合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另一個總相,叫做「水果」。「水果」這個總相再往上推,還有界、門、綱、目、科、屬、種,每一層都有總相。所以總相與別相是同時存在的。

前面講過,「見性」最後就剩兩樣東西:一是一切法的總相,二是能覺知一切法總相的能力。對於這兩樣東西,我們不能去抓它,因爲一抓就變成別相,所以只能以否定的方式去到達,因為任何肯定的方式都不能到。我們也曾介紹過十住位之前的行法,一定要否定一切法,即如果說A是,那麼A一定就不是。

修行界都講一切法是危脆的、染著的,要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就是要否定一切法。《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也都是要否定一切法。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抓到總相,所以只能通過否定執取某一法的方式來到達那一法的總相。實際上,我們無法以肯定的方式去到達,因爲只要肯定就有邊界,而否定就是要否定這個邊界。

既然一切法總相沒有邊界,那麼怎麼找到它?只能從概念上去了解它,即把不屬於它的那些屬性一個個去掉,最後剩下的就是總相。這樣,我們在行法上就容易落實了,否則會很難,因為誰都抓不到總相。其實這個方法可以落實到很多法中,比方說定義一個房子、一輛車、一件事等等。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是如何定義一件事物的呢?首先把它的種類找到,先劃定它的種類;然後就是定義,在同種類中找出與其它類的差別。比方定義人,人是理性的「動物」,這樣就與「植物」分開了。所以,先把種類提出來,再把人與其它動物不一樣的特質找出來,人是有理性的。假如定義人是兩條腿走路的動物,這就不準確了,因為很多動物也是兩條腿走路,所以這不是人獨有的特性。

總之定義的時候,一定要抓到它的實質。 比方說要定義人,就要把人的屬性全列出來,然後一項一項劃掉,劃到最後不能再劃的那一個,就是「人」本質的東西。譬如要定義「我要成為一個佛教修行者」,就要把是否要剃頭、要穿袈裟、要穿海青、每天要燒香、要磕大頭、要讀經等等,一一列出來,然後逐一分辨。

【問】: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感覺劃掉的那些都是屬於因緣法,不是我們講的自性上的?

【答】:

它可能是一種呈現,但不是核心。自性一定是常在的,是不生不滅的,並且是不依因緣而出生的。當找到具有這個特性的,我們就知道它是自性。譬如前面講過見性,一個是覺知一切法存在的能力,一個是與其相對的「一切法的普遍存在」。

「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不是依於因緣法而成立的。這個世界總是存在的,不管我們如何定義它,說它是誰創造的、從何時開始的,或者說它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一切法總相的存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是不生不滅的,至於其中某一法是因緣法,那是另外一回事。

這是講總相與別相的關係。當我們能很準確地把握「自性」這個定義時,就能確切知道自己是否已經見性。

所以,「見」是一種體驗,有體驗才叫「見」。「性」一定是本有的,不管我們認不認識它,它都在。

【問】:

因為我們在凡夫種性或者聲聞種性的時候,會很容易注重相上的東西,其實應該是從總相到別相,再從別相返回來,要看到性,對吧?

【答】:

是;因為同樣的行為可能背後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所以決定不能從相上去判斷,這個人已經如何如何了;除非我們到菩薩位的時候,能夠通過行為看到後面的行法模式。當然也不能依於某種形式來肯定其後面就一定有一個模式,這不一定;但是反過來可以,即有這個模式,就有某種形式。

同樣的形式不一定會有同樣的結果,雖然做的是一模一樣的動作。菩薩行法裏面其實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在具體修行,心所思、身所行時,一定要有從中建立行法模式、成就模式的能力。因為只有從模式回到行法纔是菩薩行法,而從行法到模式則是聲聞乘行法。

假如沒有從行法到模式的力量,就如同世間法。佛教所講的是在行法過程中形成一個模式,最後模式變成一種生命力量,在這個地方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菩薩行法是具備這個模式後,還要回到行法中去反復檢驗與調整。比如我們現在只認識十個蘋果,萬一明天還有第十一個怎麼辦?所以,當我們已經瞭解蘋果的屬性後,還要再去認識更多的蘋果,以便調整、擴展認知;這個過程是沒有終止的,這就是普賢菩薩法界的行法。

【問】:

就是說建立模式後,我還要回到一切法中去檢驗、去看它到底合不合適?

【答】:

對;這裏面有一個地方需要關注。我們很容易說,認識了這十個蘋果後,再回到蘋果去,但在其它法裏,可能就不是這種模式。什麼意思?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們從2、4、6、8開始計算,最後形成y = 2x這個模式。現在把y = 2x運用到計算中去,這是菩薩行法;而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具體地去算,這是聲聞乘的行法。

那麼,當算到2、4、6、8、10的時候,我們怎麼能知道自己確實掌握了y = 2x的運用呢?我們不能再去算2、4、6、8、10,因為我們已知道怎麼算它了。所以,如果我們每天只算這幾個數字,這就是重復。那麼,如何驗證自己確實掌握了y = 2x的運用? 就要去算那些陌生的、以前沒算過的數據,這樣才能確定真的知道如何運用了。這就是普賢菩薩法界講的世界無盡、我願無盡、眾生無盡、行法無盡。

譬如,有十個人計算,雖然他們算的都對,但這十個人的模式可能不一樣,其中:有一個是聲聞乘的,是一個一個來計算的;有一個是菩薩乘的,知道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再一個可能是很隨機的,喝醉酒了正好算對;還有可能是一個寵物或者一隻猴子過來,正好把一個與答案一致的數據放那兒了。因此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我們怎麼知道某人到菩薩乘?其實很容易檢驗,讓他再算一個,找一些新的數據來,看能不能算出來就知道了。如果是重復的,只會算2、4、6、8,或者算到12,或者算到20,再後面的就不會算了,這就不是真的。

《華嚴經》其實把這些行法理論都講清楚了,這些理論與我們當前的生活實踐是直接相關的;實際上,我們要成就的是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模式。通過《華嚴經》我們知道,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大家都是一樣的,誰能在這一切法的總相中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關鍵就是背後的模式。而《華嚴經》提供給我們的恰恰就是既能成生命解脫,又能得無上正覺的模式。

【問】:

在跟您學習的過程中也在反思諸如概念、模式等等,慢慢地改變自己,是很讓人高興的。

【答】:

我們以前修行時,往往是把修行跟我們現在的一切法是分開的,因此有很多東西找不到。譬如見性的問題,找了半天不知道性在哪兒。講到無生忍、自性空,和無生法忍、自性不空,無法舉例說明。很多修行者不知道自性「空」是怎樣的,也不知道自性「有」是怎樣的,只是概念說得很清楚,很熟,這就說明沒有真的體會到自性的特點是什麼。

【問】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講,比如說無生忍、無生法忍,就只有一個概念,問題在於我自己沒有體驗過。其實我是需要有一個開始的、有一個小小的體驗,慢慢自己才能感受到它們的意義。

【答】:

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不知道什麼叫無生忍,也不知道什麼叫無生法忍,更不知道它們的核心是什麼、怎麼去體驗,所以只停留在言說上、概念上,然後平常的修行依然如故,只是在單一行法上重復,沒有智慧的增長,沒有辦法提升。

【問】:

我自己這幾天唸佛的時候,突然間就想到,「阿」表示無,也代表無量,通過自性的覺性可以生起無量的覺知和顯相。是不是我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就可以把這個世界給呈現出來?

【答】:

您這個還是非常有用的。因為阿彌陀佛中的「阿」代表空、代表一種力量、代表無生忍、代表自性;「彌陀」代表相、代表有。從「阿」到「彌陀」是一種力量的生起。

【問】:

很顯然我現在還生不起來,因為我生起的那個好像還是聲聞模式的東西,比如說依正莊嚴之類的。不知道這樣的想法對不對?

【答】:

這個想法是對的。阿彌陀佛的行法理論是比較晚期建立的,「阿」就好比數據中的y = 2x這個公式,「彌陀」就是要把這個公式運用到一切法中。

關於阿彌陀這三個字包括了特別多的內容。如果把總相當作一個,就和本來的行法理論不一樣了,就變成一種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只念他的名字就可以,而不會去用。譬如念阿彌陀佛,是十信、十住之前的總相到十住位的這種念法,還是經歷住行向地之後到等妙覺位的那種念法,二者是不一樣的,把它們區分開,這樣慢慢就能體會到了。

【問】: 如何解釋內外觀?

【答】:

內外觀的問題在《阿含經》中講的比較多。簡單來講,依照我們自己的身來建立的,叫「內觀」; 依照外在的一切法來建立的,叫「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