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瑜伽師地論》之建議

【問】:

《華嚴經》我們已經在學,那《瑜伽師地論》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學呢?

【答】:

《瑜伽師地論》目前不需要着急學。但不管是學華嚴,還是學瑜伽師地論,我們的建議是:不要依照銷文形式,從文字入手,因為從文字入手所得來的,往往是聞法模式的修行方法。

《華嚴經》、《瑜伽師地論》是通過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建立的。也就是說,我們是從華嚴經的結構入手,來體會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時,他的思想,種性和他的成就模式。當我們能夠到達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時的那個種性、那種思考問題的模式的時候,華嚴經所有關鍵的法義都會向我們打開,所以不是從一句一句的經文來學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受持《華嚴經》,卻不瞭解它真正的法義,因為經文太龐大了,從文字下手非常困難。

《瑜伽師地論》也是一樣,通過文字表現出來的是菩薩道種成就的部分,所以如果從文字入手的話,很容易會產生一個錯覺。為什麼?因為菩薩道種的種子生起時,在凡夫地看來就是一念無明,但是這一念無明進入到菩薩行法時,進入到《瑜伽師地論》修行者種性時,就會變成道種。

如果我們現在學《瑜伽師地論》,當看到裡面講到一念無明、講到八識、講到染著法的這些問題時,往往會認為《瑜伽師地論》講的原來是二乘聲聞針對凡夫地無明的行法。實際上,這是對《瑜伽師地論》的一種誤解。自古以來,有非常多的修行者都是以這種誤解方式進去的,沒有把《瑜伽師地論》放在菩薩道種智的行法上來。

學習《瑜伽師地論》,要熟悉彌勒菩薩集結這部論時的種性和語言模式。若把這兩塊抓住了,《瑜伽師地論》裡面所有的言說就打開了。否則,就會迷失在《瑜伽師地論》裡面。

這是學習這一經一論方法上微細的地方。實際上,我們現在介紹《華嚴經》,有些地方是反復的、很微細的在言說,目的是要把它的差別逐漸的顯露出來。實際上,這種方式就是《瑜伽師地論》講的道種智的成就模式。所以之前有問題提到:我們依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不是就可以真正導入到普賢菩薩成就的極樂世界?我們解釋過,一定要回到普賢菩薩的成就種性,才能真正生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一定要明確。

前面介紹經典解讀時,我們提到過,看到經首時,一定要知道這部經是在什麼地方講的?誰是法主?誰是問法主?問的什麼?是如何問的?把所有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再轉到行者的內在覺知上來。這種方式就是道種智成就的行法模式。我們介紹時用的這種方法,就是《瑜伽師地論》的這種文字集結的方法,即哲學化的修行方式。

所以,對於道種智成就不是要在名相上說得非常複雜,決定不是這樣的。因為道種智成就一定要生起甚深微細智,而甚深微細智決定不是在總相上建立的,它是在別相上建立的。像一法生起多法,多層圍繞的模式,都是菩薩道種智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