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藏經》經首爲何有無想天和四空天眾?
【問】:
在《總釋》中提到:很多大乘經典的上首眾中,沒有無想天和四空天眾。也就是說,無想天、四空天的大眾,因為不能生起覺知思惟,不能生起內在的覺悟,用經典的語言講就是不能參加佛說法會。而《地藏經》強調的是修行者需要到達入滅盡定行法才能生起,能夠於無想天、四空天出入自在,所以這部經的經首有無想天和四空天眾。
請問對這一段話是不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因為無想天和四空天代表的是遠離一切法、不願意生起覺知思惟的模式,所以從修行者角度來說,如果修行者以這種模式修行,自己內在的智慧無法生起,自己生命因素中的佛力無法起作用,即是佛不在此處說法。 因此以無想天、四空天的模式修行,無法到達極樂世界。而地藏菩薩成就模式超越了等覺位,不僅去除了染著法習氣,而且去除了清淨法習氣,做到了法尚應捨;所以不會住於任一法中。
地藏菩薩成就模式涵蓋了共法世間和不共法世間一切法。於任何一方都可以自在出入,所以於無想天和四空天模式也可以自在出入。所以《地藏經》的經首出現了無想天和四空天大眾。
師兄講到的「出入自在」,是不是從報身角度來講的?如果從化身角度講,是不是指隨因緣出入?
【答】:
問題描述本身以及理解沒有錯,這裡有一些關鍵的因素,我們再講一下。
首先是關於《地藏經》的經首,有無想天和四空天的天眾參與法會。一般經典的經首部分,往往沒有無想天與四空天大眾,原由我們以前介紹過,是因為佛教的經典,都是依於修行者內在覺知模式的智慧力生起所建立的,經典言說是一種智慧力的顯現。
無想天與四空天的大眾,因為是不生起思惟,不生起觀察,所以這種狀態,用經典的語言描述,就是無想天和四空天大眾所居住處,這和佛經集結的模式完全不同。
佛經的集結一定是內在的智慧力生起所顯相的那種模式,而無想天和四空天大眾的內在覺知、思惟息止,把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就像問題中說的「自己內在的智慧無法生起,自己生命因素中的佛力無法起作用,就是佛不在此處說法」,用經典的語言描述,就是佛陀說法時,無想天與四空天的大眾不來參加法會。
《無量壽經》的經首特別強調沒有無想天、四空天大眾;這個問題也提到,以無想天、四空天的模式修行是無法到達極樂世界的,所以這個描述沒錯。
地藏菩薩成就超越四智法,已經到達等覺位以上的成就模式。我們在《地藏十輪經》中能夠看到,地藏菩薩超越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的成就模式。大家注意,這裡講的文殊、普賢不是指如來地成就模式中的文殊、普賢,而是別教修行者到達四智行法灌頂位時的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這四個菩薩是並列的。那麼,地藏菩薩已經超越了這四位菩薩,而到達等覺位以上的成就狀態。
問題描述到「不僅去除了染淨法模式,也去除了清淨法習氣」,這個描述很到位。修行者去除染淨法的習氣就是轉入到華嚴行法初住位以後的行法模式。我們在前面特別提到,修行者去除染淨法的習氣就是轉入到華嚴行法初住位以後的行法模式。
修行者從進入華嚴行法初住位修行階段以後,到達第八地位、第十地位成就時,就是不共法世間的別教到達圓滿位,即第十地位「法雲地」。從「法雲地」再進入到等覺位時,需要去除一個別教行者的修行習氣,即問題中提到的「清淨法習氣」。去除清淨法習氣之後,才能到達等覺位。到等覺位時,就是問題中講的「到達地藏王菩薩的成就模式」。
地藏王菩薩的成就模式和《華嚴經》菩提場會,普賢菩薩生起世間一切法的模式實際是相等的,只不過是站在不同的理論體係來言說。
到達等覺位時,即修行者進入到普賢菩薩法界,到達入滅盡定行法,必定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皆能出入自在,而身心覺知一切法,其中就包括了無想天、四空天。
問題最後提到,「出入自在」是不是從報身角度來說的?這個說法沒錯。當我們進入到華嚴行法的時候,「出入自在」是隨因緣出入,是隨緣顯相的。
關於「出入自在」,在以前的行法模式中,會有一個「出」、「入」的概念;當進入到華嚴行法後,大家要注意,「出入自在」是指隨緣顯相的。
比如《華嚴經》的住行向地,這些菩薩在演說當位行法時,都有一個「入」三昧、「出」三昧的過程。像十住位的法慧菩薩在須彌山頂演說十住位行法之前,先要「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之後「出」三昧,再開始演說。
我們在很多經典中常常看到,一個說法主會在演說諸法前,先「入」三昧,然後再「出」三昧來宣講,即有一個「入」、「出」三昧的過程。若在聲聞別教菩薩種性,就有一個「入」和「出」的概念,「入」三昧的時候,出三界;「出」三昧的時候,入三界。
也就是在華嚴行法十住位之前,在聲聞、緣覺、別教菩薩行法中,修行者「入三昧」就出三界,可以不受生死的困擾,不受一切法的困擾;但是「出三昧」就會受到「有法」的困擾。修行者在這個階段有「出三界」和「入三界」的分別取捨。
當修行者進入到華嚴行法初住位以後的修法階段,出入三昧是隨緣生起。所以對這個階段到達住位以後的修行者是不受生死的困擾,不受一切「有法」的困擾。修行者在這個階段不會再有「出三界」和「入三界」的分別取捨,是要在當下的一切法中成就自在解脫和無上正覺。
儘管從經文的文字表述來講,兩者都是講「出入三昧」,但是所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把它們區分開。
華嚴行法住位以後的修行者,「出入三昧」是隨緣顯相的,時刻都在禪定當中,這個禪定是以智慧力來建立的,任意一法生起,智慧亦隨之生起。也就是說,智慧力的生起是和世間因緣結合在一起的,有因緣時就顯現,沒有因緣時就息滅,這個過程就是「出入三昧」。
在上座部經典中,就有一段經文專門講「八種解脫」,即「八背捨」。其中,世尊就告訴阿難:獲得解脫的修行者,一定要於無想天、四空天出入自在。經文具體如下:
【阿難!復有八解脫,雲何八? 1.色觀色,初解脫。 2.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 3.淨解脫,三解脫。 4.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住空處」就是到達四空天的空無邊處天。 【5.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就是到達四空天的識無邊處天。 【6.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不用處」就是四空天的無所有處天。 【7.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有想無想處」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 【8.滅盡定,八解脫。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倶解脫。】「遊行」就是自在的意思。對於這些處所,比丘可以來去自在,即「入出自在」,這個叫作「解脫」。
現在我們再看問題,就知道了,在以往的模式中,講到《地藏經》時,我們往往有這樣的一種理念,即在某一個處所,世尊上升到忉利天宮;然後,地藏菩薩也在場,很多菩薩都來圍繞,聽佛宣說《地藏經》,這是從文字的角度來講的。
若站在修行者的角度,只有在明瞭這部經所要表達的地藏菩薩的成就模式時,纔有可能把自己擺在那個位置,從而獲得同樣的成就。也就是說,《地藏經》是能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在我們自己的行法中建立起來的。在這過程中,一定是能夠到達無想天、四空天,並能出入自在,逆順遊行。
這是關於地藏菩薩的問題。有一點要提醒大家,華嚴十住位行法之前,在聲聞、緣覺、別教菩薩修行階段,行者是要避免到無想天和四空天的,為什麼?因為無想天與四空天是遠離世間因緣,遠離思惟觀察的生起,所以也就遠離了菩薩道種智行法。
但是,進入到華嚴行法十住位以後的行法階段,即從初住位一直到十地位,這之間主要完成的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而菩薩道種智行法是一定要依於菩薩的智慧力、依於思惟和觀察的生起才能建立。
另外,這個修行階段的修行者,如果墮到無想天與四空天,就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會誤以為這裡是大涅槃地。
佛教的經典是報身世間智慧的生起,它和無想天、四空天的這種模式不相應。因此,用經典的語言,就是無想天、四空天的眾生不能參加佛說法會。
當修行者到達等覺位後,進入普賢菩薩法界,或者說修行者成就三賢位後,智慧到達金剛種性,這時就不會對無想天、四空天造成誤解,因此可以自在往詣。
這是關於無想天與四空天大眾的特質與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差別,我們要把二者確切區分清楚。
如果我們已經進入到華嚴行法十住位以後的行法階段,是不是也不能到無想天和四空天呢?當然也不是。從自受用的角度來講,往詣無想天、四空天,可以讓我們獲得輕安,這是世間法裡的清淨處所在。比如,我們修法疲勞時,當然也可以到無想天,四空天去。在上座部經典中,就有世尊曾到無想天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