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性是否都需轉成理性》
2024-01-07
【問】:關於「統理大衆」,其實也就是管理自己的身心覺受。它讓我想到理性跟感性的關係。當我們很理性的看待問題的時候,是不是慢慢的就會變得感性越來越少了?因爲我這次回國收到一些迴應。有位道家師傅幫我正骨的時候,說我有些東西是不是忍的太多了,因而就形成一種幹預之類的狀況。
我沒有覺得自己忍的很難受。我覺得我是自己在管理自己,比如說我的至親走了,心情當然也有低落的時候,但我是很理性的看待這些問題。我也有流淚的時候,但是我感覺到我感性的時刻,它並沒有影響到我很理性的處理一些生活上出現的問題。我想問的是,管理自己的身心覺受,它最終的走向,是不是會讓我們變得太過理性了,而感性就越來越少了?會是這樣嗎?
【答】: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在宗教言說裏面,不光是佛教,包括基督教的《聖經》也是一樣的。不是要去除所有感性,不是這樣的!修行者並不是要變得冷酷無情,變成像木頭一樣,決定不是!感性的東西是要有的。但是這些感性是通過管理之後呈現出來的。
感性的東西可以從兩個方面獲得;一個是從外向內,第二種是從內向外。我們在經典裏看到十方諸佛世界的莊嚴、黃金爲地、寶樹成行等等,這些都是針對感性、感受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必須要有感受。比如佛教裏講到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十萬億佛土」不是跟您現在的這個位置是同一個地方。
世尊爲什麼總是在經典裏強調,成就位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或者是多少年以後?世尊給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授記說,你們都是要在無量劫之後,在南方的那個世界成就無上正覺。爲什麼都是有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這是經典的一種言說方式。凡是通過時間和空間,作爲媒介表達的這些東西,強調的都是,要在生命的感受中呈現出來。不是我們認爲的,我要等到坐飛機到多少星系以外的地方,或者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地球年之後纔會呈現,決定不是!
他講的是一種生命體驗。這個體驗是依賴什麼呈現的呢?依賴於時間和空間去呈現的。所以,修行者不是無情無義的,不是沒有感性的,要有的。但是這個感性不要給我們造成困擾和束縛,也就是說,我見到親人離去,我見到衆生受苦受難,我心裏也是蠻難受的,但是這個難受不會讓自己迷失、讓我失控。不會的!
並不是說我的親人走了,我在外表上不能表現出來,乃至於我在心裏面都不要動一下,那就變成了像木頭一樣。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您想想看,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到華藏世界,它就在我們當下。我們周圍那麼多的親人還在指望我們,對不對?下一輩子我要去哪兒?難道真的要到地球以西的另外一個星系上去,或者另外一個空間去,又或者到宇宙深處的某個黑洞裏面去,認爲那是極樂世界,我們再也不回到地球上了,不是!
我們地球上有那麼多的親人、朋友,他們不指望我們,指望誰呢?所以不是去除感性這些東西,也不是沒有感情,而是這些東西,我們能夠管理它、利用它,讓它們不會對我造成困擾、造成束縛。
如果您去宗教裏面學習的話,有很多東西跟我們的說法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您也要拿出理性去判斷,是不是這樣的?站在《覺悟華嚴經》,我給您介紹的這個思想體系,依賴於佛經的解讀,修行者、成就者不是無情無義的,不是沒有感性認知的。這裏有一個原則性的東西,就是隻有智慧,沒有感性,那個智慧是空洞的;而沒有智慧,只有感性、感覺的時候,那個感性和感覺就是盲目的。修行者要做到的是:既有無上智慧,又有生命體驗,這兩個合在一起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