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所有妄想都熄滅的話,最容易到的地方就是無想定》
2023-10-14
【問】:我其實想的,當我看到這個因緣不成熟,那個關鍵參與者的知見以及處理事情的輕重緩急的原則跟我想把這件事情辦成的整體方向是不一致的時候,我感覺到心很累。然後我就反思我本身的這個想法,是不是一個執着?我是不是應該就把這個放下?如果說我放下我自己心裏面的這個願望的話,好像我在工作中就覺得沒有什麼意義了一樣,這是一個什麼現象?
【答】:您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就是“我要不要放下所有的凡夫妄想”,對不對?
我們在十信十住位之前,所有妄想,對我們來講都是如夢幻泡影,是對我們造成的幹擾。您要知道妄想是我們自性的能力,妄想的能力,就是我們成就無上正覺的能力。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到達無上正覺,我們爲什麼知道通過行法實踐可以到達無上正覺?這就是依於妄想的力量,所以必須確定妄想不是壞事。如果我們把所有妄想都熄滅的話,最容易到的地方就是無想定。所以這點要在理論原則上講清楚。
您剛纔講到“我要不要放棄它?”從整體的佛教行法來看,佛教本來是很積極的。剛纔我們談到從十信位到十住位體驗的時候談到過,既然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是成就無上正覺的菩提場,修行者應該是很積極的面對一切法的。但是因爲我們在共法別教,在民間宗教信仰裏面受到的影響很多,所以就會產生像您剛纔說的乾脆我不想了,這事我不幹了,多麼清淨!而那個清淨就是無想定,它是沒智慧的。
所以如果進入華嚴行法的話,您要力所能及的去積極的面對一切法。如果您認爲這一法是有用的,您可以做盡可能多的努力,但是後面一定要有一個核心,就是梵行清淨。如果因緣不具足,不具足就不需要努力,不具足也沒必要痛苦!也可再想清楚到底差在什麼地方需要去彌補,再去努力也是可以的。但不用執着在到底爲什麼? 我一定要讓它成, 這個沒必要,對不對?
佛教修行者應該是很積極面對一切法的, 但是現在的佛教修行者大部分都是消極的。當進入到不同的行法階段是不一樣的。
【明白,既然在因緣不成熟的環境裏去改變他人的這個工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或者正向去影響它也不可能改變時。而我又想把這件事情辦成,是否可以考慮找一個因緣成熟的地方去把這件事情辦成?】
在華嚴裏面,您要知道十住位的初住位是依十種智發心,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對不對?「對」到第十行位的時候,成就如實知衆生十種智。“我知道這件事情能做還是不能做”,就是是處非處智。
您剛纔談到具體的情況,就是說如果在這兒不行,可能在那兒能行,這些都是可以的,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對不對?如果在這個位置上面,把這件事情做成,您去努力,當然是可以的。如果您發現在這做不成,也沒關係,可能在另外一個時間,另外一個地方也能做成,要看因緣。因爲我們在共法世間要看因緣,但是最初那個力量是從自內發起的。就是“我知道這件事情應該怎樣做”,這是自內發起的。所以您把握住整個過程,這個原理原則對您應該是有幫助的。
【嗯!非常感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