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解讀佛經中的不同名相?
【問】:
剛剛講到的十行位《十無盡藏品》,感覺這部分挺重要的,但講的有點簡略,能否再多介紹一些 。
【答】:
其實剛才講課中,已經把核心的內容介紹給大家了,比如十種「藏」。
「藏」一定是依於一切法的。如果詳細言說它的體性,一切法實際上是不離我們凡夫種性的覺知、覺受、思惟的;也就是說,這一切法就是我們在菩薩道種智裡面要建立的清淨法,世間所有的種子都在那裏。一切法的種子最初生起的時候,往往是具有煩惱相、具有染污相的。所以,當煩惱相與染污相生起之後,我們是要遠離它,還是要依每一法的生起,來建立華藏世界,建立菩薩道種智?這就關係到行者思惟方式的問題,也就是種性的問題。
假如我們熟悉有關如來藏的經典,就知道佛陀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如來藏是不離眾生煩惱的。也就是說,當我們見證到身心覺知一切法時,我們在凡夫種性下的一切煩惱相、煩惱法,實際就是我們建立無上正覺,建立華藏世界的種子。這是在講到如來藏理論時,才會說到的。
在華嚴行法中,行者要到達迴向位以後,才能見證到如來藏一切法。實際上,當我們到達《升須彌山頂品》,到達第七住位時,所能見到的身心覺知一切法就是凡夫種性下的如來藏顯現,只不過那個時候,我們不管它叫「如來藏」,而叫「須彌山」。待到達迴向位以後,就把須彌山一切法轉成如來藏的一切法。所以,在不同的行者種性、不同的行法階段,名相是有差別的。
前面提到的無上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名相都是不一樣的。十住位時,行者入阿鞞跋致地,證得無生忍,證得般若波羅蜜,這些都是無上正覺。只是我們不把它叫做無上正覺,因為是在十住位,還沒有到達目的地。但是,證得般若波羅蜜,證得無生忍,證得阿鞞跋致地,本身就是將來到達無上正覺的種子。
十信位,行者依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來建立行法,而這一切法就是我們將來成就的如來藏、成就《華藏世界品》,成就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中的一切法。只是因為是不同種性,所以給出的名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