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善財童子和摩耶夫人是兩個因素?

【問】:

在講四十一參的時候,您說初等覺位善財童子能遍一切處,分身無量,禮拜遍一切處的摩耶夫人,善財童子和摩耶夫人是兩個因素,有些不理解為什麼是兩個因素? 他們分別代表什麼?

【答】:

善財童子是一個因素,他本身不是摩耶夫人,他要禮拜一切處摩耶夫人,所以是兩個因素。

參訪初等覺的時候,善財童子和摩耶夫人是兩個因素,這個容易理解。摩耶夫人是遍一切處一切法,善財童子是遍一切處禮拜摩耶夫人,善財童子自己不是摩耶夫人,還不是遍一切處。

摩耶夫人遍一切處的意思,摩耶夫人就是那遍一切處一切法。反過來說,遍一切處一切法就是摩耶夫人。

【問】: 請問此時的善財童子還沒有遍一切處嗎?

【答】:

善財童子是因為摩耶夫人遍一切處,他才能遍一切處,意味著初等覺位的善財童子和一切處還沒有合在一起。要到第五十一參時,才能看到善財童子自己能遍一切處,成為能遍一切處的那個因素。

第四十一參初等覺位的時候,他能夠遍一切處禮拜摩耶夫人,但他不是一切處的摩耶夫人。

【問】:

善財童子遍一切處禮拜摩耶夫人是不是就是您講的一念無明生起之後,在一一法、無量法中都能夠呈現的意思?

【答】: 初等覺的善財童子還做不到。

【問】:第五十一參時,在一切法中處處證得,請問那是一怎樣的狀態?

【答】:

在第四十一參時,摩耶夫人就是處處證得。摩耶夫人到第五十一參,就變成彌勒菩薩的廣大樓閣,善財童子要進到樓閣裏面,入毘盧遮那藏樓閣,自己才身遍一切處。

我們要把第四十一參、第五十一參分開。四十一參是摩耶夫人遍一切處。那麼,是不是摩耶夫人是一個因素,一切處是一個因素,不是這個意思。摩耶夫人就是遍一切處一切法。善財童子可以遍一切處一切法去禮拜,但是他自己並不是遍一切處一切法的那個法本身,因為等覺位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生相的意思代表雖然他不是一切處一切法,但他可無障礙的到達任何一法。而到第五十一參時他就是那一法。這是兩者的差別。

【問】:

在第五十參中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是一同出現,您在講課時說“這是空有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和我們在一切法中的一一法如實知、如實體驗是不分離的。”是否可以理解為是身所做的一切法,而一一法中的如實知、如實體驗就是心所在的一切法。

【答】:

怎樣理解它都是可以的。在《覺悟華嚴經》裏,有幾張表您可以看一下。《華嚴經普光明殿諸品依自性地勾索及成就》《依自性地佛法僧出生法界現量及傳統佛教四方模式》。

這是從兩個方向上來畫的,後來講課的時候用其他的方式也畫過。前面表格是從證入的角度說,後面表格是從生起的角度說。

要注意從生起的角度說,它是從一個本體生起兩個,從兩個生起四個,從四個生起無量。就像《世主妙嚴品》中世尊成就無上正覺,二十位菩薩生起,四十位圍繞眾生起,然後四百二十類的圍繞眾各得解脫門。它的模式是從一到二十,從二十到四十,從四十到四百二十。

但對最初的要注意,因為當講到第十等覺位的時候,他已經到達了最初的那一個,就是到了二十位菩薩生起那一塊。

我們講到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相就是根本無明的存在形式,一念無明的存在形式是六粗相。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去破三細相,諸佛菩薩也沒辦法。修行的時候要在六粗相裏面去修,形成一種力量後,最後影響到三細相的生起。

到達第五十參時,所有粗相的修行已經結束、圓滿。粗相修行確切說是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然後到等覺位;等覺位是從六粗相轉到三細相的中間階段。所以到達第十等覺位的時候,一個童男一個童女同時出現,童男童女代表最初出現的那個力量。他倆已經合在一起了,就是已經到達三細相裏面業相轉相境界相,雖然此時轉相和境界相還是兩個,但是已經合在一起。再往前就到業相的部分,就是力量,但是沒有辦法到那個地方。所以五十三參到等覺位,按經的語言就用一個童男一個童女在同一參裏來言說。再往後就到達業相部分。

生起的部分就是《世主妙嚴品》的方式,從一法到兩法,兩法到四法。證入的時候是看《華嚴經普光明殿諸品依自性地勾索及成就》這張表,從四位行法到等覺位,從等覺位到妙覺位,妙覺如來地最後三品是無明不覺生的三細相。

【問】:其實就是最後的身語意業入滅盡定的行法,是嗎?

【答】:

我們要詳細區分入滅盡定行法,別教菩薩住行向地的滅盡定行法特點是怎樣的?特徵是怎樣的?到等覺位的時候,到如來座前的普賢菩薩法界,它的滅盡定行法是怎樣的?怎樣破一品生相無明?到達妙覺位以後的滅盡定行法又是怎樣的?它們之間的差別?

先把三個不同的次第瞭解到,一個是別教的,一個是如來座前的,然後還有一個是妙覺位如來座內的。別教菩薩普賢菩薩法界從第八回向位以後就開始了,廣義講十地位就進入別教普賢菩薩法界。到等覺位是如來座前的普賢菩薩法界,到妙覺位是如來座內的普賢菩薩法界。

假如我們對行法理論不是很熟悉,可能會認為普賢菩薩法界應該只有一個,為什麼要分那麼細?實際上並不是故意要分那麼細,因為從六粗相轉到三細相,成就無上正覺,中間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過渡階段。   

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中間是如何過渡過去的?從差別智行法如何形成一種力量轉變成根本智行法?這中間怎麼轉過去的?《華嚴經》中的四十位行法,從初位到第七位需要作意修行,就是差別智行法。第八位到第十位非作意能到,此階段是別教菩薩修行階段的滅盡定行法。到等覺位的時候要超越四智行法的滅盡定行法。所以它有一個詳細的,從一切智到道種智,最終到一切種智的過程。

討論行法理論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如果要討論普賢菩薩法界就要問清楚是哪個普賢菩薩法界,是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還是等覺位的,還是妙覺位的。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是華嚴不共別教,還是共法別教的普賢菩薩法界,都是不一樣的。

【問】:我以為只有不共法的普賢菩薩法界,還有共法的普賢菩薩法界嗎?

【答】:

共法別教行法理論是把住行向地合在一起不分開的。所以在共法別教的行法理論中講到的登地,就是華嚴行法的十住位,所說的普賢菩薩法界往往就到第八住位。

在共法別教裏面,很多修行者沒有辦法講清楚從一切智到道種智是如何發生的,從無生忍到無生法忍是怎麼建立的,因為都僅指向第七住位而已。

龍樹菩薩在《華嚴經》中都講清楚了,第七住位證無生忍,第八地位證無生法忍,中間是如何證過去的,一個一個都講清楚了。

實際上,整個過程還是沒有離開般若智慧的具體運用,就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因此當我們探討某一個名相,譬如說文殊菩薩智慧或者普賢菩薩法界的時候,要先確定在哪一個次第上去討論它。確定不同次第、不同環境的過程本身就是法義呈現的過程;當詳細地把某一概念弄清楚的過程就是具體的智慧運用。

慢慢掌握這個方法,不論探討哪一個名相,都將有很多內容。從一個概念到無量內容的生起,就是訓練我們成就自己的般若智慧。

【問】:

到《華嚴經》第七住位的時候,我們是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這一切法就是如來地的一切法。到等覺位我們再回到普光明殿證得一切法的時候是以道種智的成就為基礎。是不是說一開始的時候是見如來地的一切法總相,之後就是實實在在證得有覺受的一切法?

【答】:

這樣理解沒錯。第七住位是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這一切法確實就是如來地的一切法。但是要把它和證無生法忍時所見的一切法要分開。因為第七住位只是見如來地一切法的顯相,沒有到達法身。我們解釋過法身世間的概念,到第八地位證無生法忍,或者說從初行位開始到第八地之間的道種智行法叫到達法身世間。法身的意思是不但要見一切法的存在,還要對這一切法有如實知和如實體驗。

所以第七住位不入法身世間,但是能見如來地一切法的顯相,見如來地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第八地位入如來地法身世間,因為已對一切法有如實知、如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