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阿彌陀佛與毗盧遮那佛
【問】:
有善知識講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淨土一門即是普門,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無量諸佛。這些應該怎樣精確理解?
【答】:
這牽扯到非常豐富的佛教理論。這裡說到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這個說法不準確。我們講過極樂世界是修行者從凡夫種性轉到如來種性的過程當中,第一個要成就的。
就好像小孩上學一樣,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博士畢業,這期間小學的課程是你最初一定要建立的。然後依於小學的知識才能進一步到達中學、大學、博士班。也就是說,小學的知識可一直延續到博士班。 而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極樂世界是所有修行者的成就最核心,最基礎的。沒有極樂世界成就,後面所有的行法就不會成就。華藏世界是當所有的孩子讀過小學、中學之後,完全到達博士班,再把博士班所有的博士合在一起,這時就是華藏世界。所以我們就能體會到,進入華藏世界的修行者,一定是在極樂世界的,而極樂世界的未必能到華藏世界。
《無量壽經》講的很清楚,十方諸佛或照一二由旬,或照百千由旬,唯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沒有障礙。為什麼?因爲他是基礎的,是核心的。諸佛都像博士班一樣,但是博士班裏的那些學生,則是指在某一個領域到達無上正覺,不是所有領域。所以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不是直接對等的。華藏世界是由普賢菩薩金剛種性生起的,在華嚴行法第八地位以後,進入金剛為地的修行者,乃至進入到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的修行者才能到達華藏世界。
極樂世界是怎樣的模式呢?在無量壽經裏面,是以法藏比丘的行法模式來生起極樂世界的。法藏比丘是出家相,普賢菩薩是金剛爲地的成就者,這兩個是不同的種性。那麼極樂世界哪一塊和華藏世界是對等的呢?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就到華藏世界了。即便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亦未必到達華藏世界,它所對應的也就是華嚴行法第七住位的修行者,未必到達華藏世界。至少要到第七迴向位以後,逐漸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才逐漸到達華藏世界。而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眾生一定不會在華藏世界。
關於「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當我們清楚了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的關係,就能知道阿彌陀佛與毗盧遮那佛之間的差別。在佛說阿彌陀經裏面,從六方佛讚的法數也能夠體會到,西方阿彌陀佛成就是七尊佛;上方是十尊佛,代表的是整個的生命成就地,那個成就地就是毗盧遮那佛所居處。
問題裏還講到「淨土一門即是普門」 這沒有錯。就像小學一年級十以內的加減法一樣,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和核心,任何學科都是需要的,所以它是普門的。
問題裏講到「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無量諸佛」。這句話是不嚴謹的,如果用華藏世界理論來看就清楚了。普賢菩薩金剛種性這些行者所到達的地方,都是博士班畢業的這些人,這些人就是十方諸佛。我們見到華藏世界的十方諸佛,就能見到阿彌陀佛。但是見到阿彌陀佛是不是就能見到十方無量諸佛?假如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我們見到的是化身的阿彌陀佛; 但是十方諸佛那個層面的意義他是不具備的,這兩個是有差別的。
大家要注意,阿彌陀佛也好,毗盧遮那佛也好,這些講的都是總相。要見阿彌陀佛,或見毗盧遮那佛,一定要把「總相」變成「別相」。比方要見阿彌陀佛,不論是凡聖同居土的阿彌陀佛,還是方便有餘土,或實報莊嚴土的,一定要在一個一個的,每一法中皆能見到無量法的生起,管這個叫見阿彌陀佛。從佛教行法理論的角度來看,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的名相,是基於佛陀演說的所有微細的行法理論建立起來的。假如我們去看原始佛教的那些經文,是很少見到總相的。
比方講到的《四聖諦品》,四聖諦這個名相乃至於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些都屬於總相。在佛陀最早的理論裏面,是不講這些總相的,佛陀都是一法一法的講,如何進入到四聖諦,三十七道品也是一法一法來言說的。只有到佛陀的理論演說之後,那些弟子們已經成就這些智慧思惟,漸漸的佛教的理論成為系統之後纔出現總相。如佛陀在鹿野苑,度喬陳如尊者等五比丘時,決定不會給他們講要依照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成就無上正覺。
爲什麼?因爲那個時候佛教理論系統還沒建立,佛陀給喬陳如尊者講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喬陳如尊者一定會問什麼叫四聖諦,什麼叫三十七道品?在後來行者們跟隨佛陀五年或十年之後,佛陀再給弟子們言說的時候,才會逐漸有這些總法的名相出現。因爲那時候弟子們已經明白了,什麼叫四聖諦,什麼叫做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所以是有一個言說過程的,行法要從最初原始佛教,佛陀建立的具體行法開始,再逐漸用總相的形式來演說佛陀的行法理論。
因爲不可能每一個理論都要從頭去宣講,這時才會出現這些總相智。對行者來說,一定要把總相智退回到佛陀那個時代演說的具體行法上去,而不是停在這個名相上。當然我們現在以念阿彌陀佛名號,作爲一種修行方法能夠獲得禪定。但是如果真的進入到實際修行階段,要想見阿彌陀佛的話,一定要將這句名號總相轉成別相,在一法一法當中,在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在每一個眾生種性的一切法中來生起覺知、觀察、思惟。這個過程叫做見阿彌陀佛。